言志诉心声吟诗过年好风雅--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言志诉心声吟诗过年好风雅

2013年01月21日07:21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吟诗猜灯谜,这样过年会很风雅。(资料图片)

花灯喜庆,年味十足。(资料图片)

“福运游龙”春节行运水乡。(资料图片)

  本版文字整理/霍泽凯

  古人春节的过法很多,其中吟诗过年就很风雅。翻阅诗卷,古人吟咏过年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多,读来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习俗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关于写春节的古诗,国人最熟悉的,大概首推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华词丽句,充满着期盼“春风送暖” 的浪漫情趣,诗句的穿透力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这首诗,写得热闹生动,有新年的欢乐气息,也有清新的涵义,因此在民间广为传颂,历经数代而难被人遗忘。此诗意象丰赡,勾勒了千家万户辞旧迎新的喜悦,可谓写春节诗中最经典之作。

  这首诗中出现三个和春节有关的具体意象:爆竹、屠苏和桃符,这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爆竹,是发明了火药的中国人的一个创造,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千百年来延续至今,是中国人辞旧迎新的特殊方式。“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这是唐代诗人来鹄写爆竹的诗句。元代大书画家赵子昂也有一首写春节放爆竹的七绝,写得比王安石热闹得多:“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爆竹的烂漫烟花,渲染了吉祥喜庆的氛围。“屠苏”,即屠苏酒,古时家家过年之必备。正月初一全家老小要聚在一起喝屠苏酒,先幼后长,轮流敬酒,最老的长辈总是最后喝。有苏轼的“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为证。桃符,是画着神像、写有神像名字的桃木板,也就是门神。正月初一清晨,将桃符挂在门上迎新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现在的写在红纸上的春联,就是古时桃符与时俱进的产物。熟读了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已经足以对古时人们过春节习俗有了许多知识和了解。

  心情诗:

  共欢新故岁

  迎送一宵中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心不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沿了数千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年心理。唐太宗李世民,附庸风雅,与民同乐,写了《守岁》一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其中的“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一句,写出了封建帝王对过年的体验。

  守岁诗: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欢笑拜新年

  除夕守岁是过年的重要习俗,因而古人的“过年诗”有许多是写除夕守岁的。梁朝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写的则是自己与家人的夜坐守岁:“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在古人写的守岁诗中,写得最别致的当是清人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诗:“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生动地写出了守岁时饮酒、分压岁钱、换桃符等丰富内容,寄托了自己辞旧迎新的喜悦之情。

  异地过年诗:

  守岁家家应未卧

  相思那得梦魂来

  当然,写春节合家团聚的诗是主流,但写异地过年不能团聚的诗也不少。唐代孟浩然的《除夜》:“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这是写在“迢递三巴路”漂泊中过年,但依旧寄寓了“来日岁华新”的期盼。他在《除夜有怀》诗中写道:“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写守岁相思之情。唐代高适的《除夜作》一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写出了异地守岁,孤独相思的情怀。这些都是不能回家团聚的游子过年的诗。

  言志诗:

  努力尽今夕

  少年犹可夸

  还有写过年其他方面的诗。苏轼的《守岁》:“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新年立志的诗作。陆游的《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这是写瑞雪过年的诗。清代查慎行的《凤城新年辞》:“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这是新年前准备裁剪新衣的诗,因为穿新衣戴新帽是过年必备的行头啊。倒是明代文徵明的《除夕》:“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这要算文人过年自我写照的诗,属于十分风雅的过年了。

  (景鸿民)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