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落在“深井”的秘史--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掉落在“深井”的秘史

2013年01月12日07:09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黄埔船坞旧址

  凌福彭(左三)和他的两个女儿凌叔华(左一)、凌淑浩(左四)及外甥(左二)的合影。

  1923年8月,孙中山偕宋庆龄在永丰舰上与官兵合照。1922年,孙中山正是乘该舰从深井脱险。

当年孙中山成功脱险的海心岗河道今貌。

深井村“扶轮”门原是深井村入村口,外商登岸后即由此处入村。

  深井村进士巷侧的安来市,明清时期这里遍布米铺、布店、医馆、中药店、烟馆、当铺、五金店。

深井村的“井”今天还在,还很深,还能打到水。

深井村原名“金鼎”,村中的古代石刻上,仍有“金鼎”字样。

深井古村的建筑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楼和西洋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建筑特色。

  广州城东部的长洲岛,是著名的革命遗迹黄埔军校的所在。但从这里进进出出的多数游人可能并不清楚,与军校不过几步之遥,有一座700年历史的古村,名曰“深井”。当年和黄埔军校有关的许多人,许多事,就发生在这个小小的村落中。它是广州目前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不过在黄埔军校的赫赫声名下,这里多少有些“灯下黑”的意思。

  文/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钟鸣

  图/广东省档案馆提供

  清末民初

  广州的名门望族

  深井的开村,就带着爱国忠勇之气。家风绵延,久而未衰。清末,中国内外形势风雨飘摇。1851年,时值大旱,有巨富之称的村人凌朝庚捐米数万石,得“义士”之名。还是这个凌朝庚,在鸦片战争之后深感中国战败与科技落后有很大关系,于是进入广州海山仙馆翻译和研读西方有关武器制造的书籍,曾制有汽船、水雷等,并向官员上陈水雷破敌舰之策,又制成风船迳驶白鹅潭,成为中国民间试图“科技兴国”的潮头人物。可惜天不假年,凌朝庚溘然早逝。

  凌朝庚之子凌福彭是1895年康有为的同榜进士,后历任天津知府、保定知府、顺天府尹、直隶布政使等。他积极吸收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经验,率先推行监狱改革。1906年,他还创建了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为开启我国近代新式教育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精于诗词字画,曾与齐白石、陈半丁等人过从甚密。

  凌叔华同样诞生于这个名门望族。档案馆的研究者们指出,这位原名凌瑞棠的女作家,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被并誉为“文坛三才女”。自幼与京中名流往来密切,多才多艺。她向辜鸿铭学英语,向周作人学日语,向缪素筠、郝漱玉、齐白石、陈半丁等学丹青。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1925年在《现代评论》发表短篇小说《酒后》,从此成名。作品《古韵》英文版在英国出版,并译成法、德、俄等国文字,奠定了其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她在妙龄时面见印度诗人泰戈尔,嫁给大才子陈西莹,与徐志摩、胡适等人成为密友;中年之时,又与苏雪林、袁昌英并称“珞珈三杰”。她作画萧然淡简,神韵独具;写文清逸朴实,古韵依稀。所谓“高门巨族的精魂”就是在深井这样一个小小村落中走出的。

  漫步在村中可以发现,和西关大屋有所不同的是,深井古村的建筑吸收了客家式的碉楼和西洋石柱、门楼、花纹图案等建筑特色,几种建筑风格交融,显示出当时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再现。专家介绍,这些傍山而建的屋宇,鳞次栉比,街道以“街、坊、里、巷”命名,井然而分明的建筑群主要建于明末清初。大部分是两层的木质阁楼。不少村民依然居住在百年老宅中。

  除了凌氏始祖祠,深井村里另一座著名建筑是愚园,原主人凌鸿年是民国时期的广东省警察厅厅长,在日军占据广州期间曾拒不出仕。

  水文“外行”孙中山

  熟谙深井成功脱险

  上世纪初叶黄埔军校在包括深井村民在内的长洲岛居民的大力支持下,在珠江江心发扬光大,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成为重要的革命摇篮。

  说起深井村与中国革命的渊源,不能不说当年的孙中山长洲之围。这件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事件传播甚广,但广东省档案馆和黄埔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去年年底在这里布置《深井历史文化展》时,却发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1922年6月,由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在长洲遭围困数日。在众人彷徨无计之时,孙中山让人拿来海图,指着长洲西端与深井之间的一条小河(海心岗河)说:“往这走。”舰长们不解:“该河水深仅6尺,我军舰均吃水深10尺以上,何以通过?”孙中山不紧不慢地说:“海图标示的是日常水位,而今时值初夏,又是农历六月初七,若趁潮涨至顶,海心岗河深达15尺以上,各舰必能通过。”遂于次日凌晨4时,孙中山座驾永丰舰,率楚豫、同安、宝璧等舰,悄悄通过海心岗河,直奔广州白鹅潭。众所周知,孙中山本来的学术专业是医学,并非水文专家,但他却能精确地指出高潮时节海心岗河的水位数据,可见他对深井一带环境的熟悉,也可看出他处事的精细与聪察。

  深井与船的关联,可以上溯到清代的一口通商时期。当时黄埔是洋人登陆、居住的唯一合法口岸,洋船云集、商贾络绎,深井亦因长期的商业贸易而日益繁荣。深井村进士巷侧的安来市在明清时遍布米铺、布店、医馆、中药店、烟馆、当铺、五金店。如今安来市旧址已被定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早在1685年,长洲北和深井一带就有很多船坞,被欧洲人称为“黄埔泥船坞”。为防止外国人擅入广州,清政府坚持洋船只能在此修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此地开设花岗石船坞、机械化船坞,中国近代修造船业由此发端,这里也产生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世纪中期,深井被清政府指定为法国海员的休憩地,故深井被称为“法国人岛”。深井村村民得到了与外国人交流、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当年在这里随处可以听到广东味的“番语”和洋味的汉语。1735年9月21日,广东巡抚杨永斌缮向雍正皇帝启奏的奏折中还专门提到“黄埔深井村民多会番语,与洋人私自交易”。

  深井村原名“金鼎”,其更名缘于村里的一口井:相传这口井需要村民连接三根一丈二尺(约11米)长的牛绳才能打到水,久而久之,“金鼎”遂成“深井”。但在村中保存的古代石刻上,仍能看到“金鼎”的字样。

  霸王花和烧鹅是招牌

  村远祖是抗元名将

  根据历史记载,深井居民多为抗元名将凌震的后代。这位土生土长的广州将军,率领力量微弱的兵将,曾经两度收复被强大元军攻占的广州。虽然最终兵败,但忠勇之气却素来受到后人景仰。

  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益王赵昰逃至福建,即位为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号令各地组织抗元。此时,广州已为元兵占领。被罢了官的张镇孙在广州集结南宋溃军。凌震和权兵部侍郎(即代理兵部侍郎)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重新整编各路散兵游勇。

  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凌震、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分两路进攻广州。镇守广州的元军元帅吕师夔因军饷不继先自退走。宋军打败留守的元将梁雄飞,收复广州。当年十一月,元将塔出率援兵与吕师夔会师,反扑广州。张镇孙战败后自尽。凌震和王道夫突围走脱,收拾残兵数千人。第二年,借元朝中央变乱,元军主力北撤之机,凌震与王道夫再次收复广州。

  到了当年年底,元军主力数路并进,连续击败凌震和王道夫的部队。兵败被俘后,元朝曾以宣慰使官职劝降,但凌震拒不接受,后于元延祐二年忧愤而死,终年79岁。凌震之墓原位于东圃古鼎冈,1997年迁到了番禺凌边村。宋亡之后,凌震第六子凌方名隐居深井。凌氏逐渐繁衍成长为深井的主要姓氏。

  今天的深井村,最为人所知的“招牌”是霸王花和烧鹅。据传,种植霸王花与民间信仰中的“财神”赵公明有关。赵公明当年在这里除妖驱疫之后,将霸王鞭插于地上,只见霸王鞭霎时间又伸出无数鞭来。赵公明吩咐村民每户摘取一鞭,回家放在墙头,便可镇妖祛邪。于是大家就把霸王鞭上长出的花称为霸王花。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