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上将在波斯湾刮起“沙漠风暴”--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四星上将在波斯湾刮起“沙漠风暴”

2013年01月03日15:08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记不久前去世的美国著名将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

  雷炎

  2012年12月27日,圣诞节的欢腾刚过去两天,20多年前统揽海湾战争及“沙漠风暴”行动的美国陆军上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在家中去世,享年78岁。有意思的是,他的离世之地——佛罗里达州坦帕市——正是海湾战争中美军战区指挥机关中央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正是那场震惊世界的战争,成就了施瓦茨科普夫的威名。

  曾经历越南“死人堆”

  1934年8月22日,施瓦茨科普夫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特伦顿市。1946-1951年,施瓦茨科普夫随父亲前往伊朗生活。其父参与了改变伊朗国家进程的“阿贾克斯”行动,帮助巴列维国王获得统治国家的实权,并协助其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因为这层关系,巴列维王室对施瓦茨科普夫一家相当亲近。

  1951年,年轻的施瓦茨科普夫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后进入第101师空降师担任少尉排长,主要在佐治亚州本宁堡主持当时还很时髦的“空中骑兵”战术(即直升机敌后突击)的探索与教材编写。1960-1961年,施瓦茨科普夫前往冷战前沿的驻欧美军柏林旅工作。

  1965年,施瓦茨科普夫以少校身份担任一个南越空降师的军事顾问。1970年3月,施瓦茨科普夫随南越军搭乘直升机,企图清剿活跃于巴汤干半岛的越共武装。然而,他们离开直升机后,没走多远就被困在雷区里,周围不时传来枪声。施瓦茨科普夫知道停留时间越长越危险,于是用越南语和英语敦促他们沿原路返回,可还是有人触发了地雷,腿被炸断,同伴吓得再次停下。情急之下,施瓦茨科普夫爬到伤兵身边,拽着那条断腿亡命地闯过雷区,总算逃出险境。

  从越南归国后,施瓦茨科普夫的军旅生涯一帆风顺。1976年出任陆军第9步兵师第1旅旅长,1978年调任太平洋司令部计划部副部长。1980年,施瓦茨科普夫晋升为将军,赴欧洲任美军第8机步师副师长。1982年,他出任驻佐治亚州第24机步师师长,1983年任美军入侵格林纳达行动联合特遣部队副司令。奇袭格林纳达成功后,他成为陆军作战副总参谋长帮办,1986年任驻华盛顿美军第1军军长,并晋升中将。1987年,他出任美军陆军作战副参谋长。

  1988年11月,施瓦茨科普夫晋升四星上将,出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掌管西亚及波斯湾地区的防务。

  假想敌“Q国”之谜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侵占科威特,美国顿时陷入危机,白宫不但要考虑如何恢复科威特的独立,还要防备伊拉克入侵沙特。如果伊拉克能够占领沙特,就能控制全球一半的石油资源,那将是对美国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最大挑战。8月4日,美国总统老布什紧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最高会议,从中央司令部赶来的施瓦茨科普夫和中央战区空军司令查尔斯·霍纳中将一登场就给出“定心丸”——他们呈交的初步作战方案极为完备,让老布什赞叹不已。

  其实,直到1989年,西亚和波斯湾在美国全球军力部署上仍属于二等甚至三等地区,华盛顿不认为自己会在那里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在欧洲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才是当时美国的战略重心。而且,老布什总统的前任——里根总统奉行“以伊制伊”政策,一直在扶持伊拉克抗衡反美的伊朗。因此,施瓦茨科普夫所操持的中央司令部也是美军序列里相对冷清的部门。

  也许是觉得中央司令部太过清闲,1989年10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上将让中央司令部考虑一下对付潜在的西亚冲突的办法。1990年春,中央司令部拿出了一份草案,即“1002-90作战计划”。该计划假想波斯湾地区出现了一个威胁地区安全的“Q国”,它对周边产油国发起侵略,美国则出兵干涉。为此,中央司令部为军事行动设计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威慑。当Q国表现出侵略意图时,美空军战斗机部队和空运部队将最先抵达战区。美国海军2个航母战斗群随后赶到战区。海军陆战队和陆军航空旅则在2周内抵达。其他飞行部队和另外3个航母战斗群陆续赶到。

  第二阶段:防御。在防御Q国的侵略时,美军应充分利用空中优势,通过猛烈的空中打击瓦解敌军进攻部队,切断他们的补给和通信,并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

  第三阶段:反攻。施瓦茨科普夫设想,经过第二阶段动用优势空中力量打击后,敌军的作战能力遭到严重损伤,而己方兵力调动也已完成,因而可以发动地面和空中的双重反攻。

  1990年7月,美国中央司令部组织了代号为“内部观察90”的指挥所演习。中央司令部设想:Q国已经开始侵略战争,美军必须反击。在演习的初步空袭计划里,把Q国的3个领导机构、14个指挥通信中心、72个防空节点、37个机场、1个核设施、1个生物武器设施、1个化学武器设施、22个军工设施、6个电力目标、22个石油设施、7个飞毛腿导弹目标、7个海军港口设施和25处交通线要点列入打击目标。其实看到这儿,每个人都能清晰地看出:Q国就是伊拉克。

  美军中央司令部此时的假想敌已经非常明确,他们已经在为战争做准备。事实上,当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美军的行动基本就是按照该作战计划进行的。施瓦茨科普夫只是在具体作战方案中增添了一些内容,包括如果美军遭到化学武器攻击应如何报复;以及增加了17个需要空袭的战略目标。

  领衔策划“沙漠风暴”

  1990年8月25日,施瓦茨科普夫领导的参谋小组(代号“黑洞”)向鲍威尔提交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的四阶段计划,代号“沙漠风暴”。第一阶段是战略空袭;第二阶段是完全夺取战区制空权;第三个阶段被称为战场准备,即对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战区的伊军地面部队进行空袭,大幅削弱其战斗力;第四阶段是地面进攻。鲍威尔对这个方案十分满意。

  可是,“沙漠风暴”行动在1991年1月17日打响后,施瓦茨科普夫却遭遇前线多数美军指挥官(主要是陆军)的反对。作为进攻主力的美国第7军军长弗兰克斯中将质疑“沙漠风暴”的空中行动只关注空袭战略目标和伊拉克二线部队,却置美军面前的伊拉克一线主力(特别是伊拉克重炮部队)于不顾,会使第一线的美军地面部队陷入高度危险。不过,弗兰克斯的第7军事实上在整个地面战中几乎没挨过伊拉克人的炮弹,因为伊军炮兵早被空袭打得落花流水。

  经过1个多月的轰炸和100个小时的地面进攻作战,1991年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极小代价,歼灭伊拉克数十个师的部队,解放了科威特,美国获得了二战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的胜利。战后,施瓦茨科普夫被许多美国媒体称为国家英雄,同年晚些时候他退出现役,定居于风景秀美的佛罗里达海滨,直到近日去世。

  雷炎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