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你要知道些只有医生知道的……--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冯唐:你要知道些只有医生知道的……

2013年01月02日05:41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近期,一本书在微博悄然流传,不但受到冯唐、赵赵、不加V等一众文化界名人的力荐,还旋即引来马伊琍、梅婷、李小萌等娱乐圈人士的围观。成为最受期待的“贺岁读物“之一。这本书被称为是一场有趣的阅读体验,作者张羽用汹涌的笔墨重塑了这个时代人们对医生和女性的认知。在作者张羽看来,医生也可以做到“带体温写作”。这本书便是即将上市的《只有医生知道》。
这本纪实作品是作者张羽根据自己在协和工作16年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在20个生动无比的医学故事背后,隐藏了数百个和女人身体、生命息息相关的医学知识。据了解,这本书在当当预售上线两小时内,数量达到238本。出版专业人士称:“这绝对是预售史上的领先者。”
作者张羽是医学博士,更在著名的百年老店协和医院工作超过了16个年头。近一个世纪来,该院出现了很多声誉卓著的医者,也生发了不少“协和故事”和“协和现象”。近年来被津津乐道的“协和现象”则是,里面陆续产生了一批“跨界名人”,如作家冯唐,如微博上风生水起的@急诊室女超人于莺,如《协和医事》作者讴歌等,张羽的出现,是该现象的又一个佐证。
迥异于前辈们博大精深的专业写作与科普训世,张羽的笔调更为随性、风趣、开放,文体亦让人不辨雄雌,既有类似小说的情节铺陈,也有多类医学知识点的撒豆成兵。更重要的是,作者似乎自觉肩负了特殊使命,在书中披露了不少医院这个“秘密社会”的不成文规则,如红包问题、过度治疗问题,如一些海归的“实验室医生”的临床技术与经验问题,甚至,为什么总有一些年富力强、资质不凡的医生要黯然离职等等。她的叙述使医院这座外表森严的“教堂”如万花筒般旋转起来,展现了令人目不暇给的图案。
作家冯唐也劝诫:你要知道一些只有医生知道的……
作者简介:
张羽,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教育和优生优育的科普工作,为国内数家大型孕产杂志撰写专栏和科普文章,在好大夫在线开设个人网站,利用业余时间长期为患者提供疾病咨询,四年来,访问量达五百余万次。
“潜伏”协和16年,完成拓荒之作
“我希望有这样一本书,不枯燥又带有温度,就像说故事一样,可以真正实现‘大医治未病’的硬道理”,当被问及创作《只有医生知道》的动机,张羽正色道。完成这本几十万字的书,张羽断断续续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身边的同事都感到很惊讶,“完全不知道她写书的事情,而她的工作丝毫没受到影响。”
对于目前销量与口碑俱佳的情况,张羽丝毫不觉得惊喜,反倒觉得是意料之中:“为了这本书,我可是卧底协和16年,并将长期卧底下去。”从医21年,做了16年的临床医生,张羽发现哪怕是一个知识女性,对自己身体的了解程度都还不到5%,剩下的95%只有医生知道。正如冯唐的呼吁:“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些只有医生知道的。”

在本角色中寻找医患矛盾的答案
以医患关系为题材的作品日益趋多,例如《心术》、《柳叶刀》等。每一部作品的面世,都会引发一阵社会热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社会对这个群体多持神秘感,并不完全了解,再加上近年来医患关系恶化,大众一提到医生甚至不寒而栗。问及对医患关系的看法,张羽表示:“外行人看医生这个行业,大多印象是‘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手持冰冷听诊器、没有笑容、没有表情’,希望整个社会更加真实的接近和了解有血有肉的医护群体。希望通过我的写作,可以呈现出医生真实鲜活的形象。”
弃医从文,是否又添新典范?
张羽并非第一个出书的医生,在她之前,协和历史上出现的作家就有冯唐、讴歌等,他们都不是作家,但是却写出了连职业作家都自愧不如的作品。有网友戏说:“弃医从文的典范,古有鲁迅,前有冯唐,今有张羽。”面对网友“放下手术刀,捡起铅笔刀”的“谏言”,张羽一再表示,从未有过弃医从文的打算。
“我确实没有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高考时我语文只得83分,差点儿毁了爸妈寄在我身上的大学梦。写这本书只是一个契机,我的专业是医生,救死扶伤才是我的梦想。”虽然《只有医生知道》的出版给张羽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变化,但她始终认为,当医生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一点不会改变。
关于《只有医生知道》
记者:您拿惯了手术刀,这次换成了笔和键盘,有什么前所未有的体验么?
张羽:写作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梳理,包括情感、记忆和认知。从事写作这两年,我看了很多书,也思考了很多过去和将来,觉得自己比以前宽广豁达不少,不再过分纠结于自己女人的小心思,对待病人也更加耐心,工作中多了一份不曾有或者自己也不曾觉察到的小温暖和大悲悯。
如果谈到创作初衷,我想主要源于内心那份实在憋不住的“不吐不快”。从医21年,做了15年的临床医生,我深切的感到,很多妇科疾病本来是可以预防的,很多悲剧本本来可以不必发生的。如果有一本不枯燥又带有温度,就像说故事一样能够道出这些积压在我心底已久的东西,能够帮助女性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女性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不再受到无谓的伤害,可谓实现了“大医治未病”硬道理。
记者:您在微博上戏称“潜伏协和16年为了写成这本书”,在协和,弃医从文的先例有很多。例如众所周知的冯唐,他曾经也在协和工作,妇科肿瘤专业,而且还是临床医学博士,但是现在他是一位职业作家,您有没有投身作家行业的打算?
张羽:说潜伏和卧底协和都是玩笑话,我的本职工作是医生,也正因为实打实的在临床摸爬滚打了15年,写出来的东西才可能更靠谱,更接地气,更真实和生动。虽然出了本书,但我始终不敢认为自己是作家,我就是一个妇产科医生,别人叫我产婆、接生婆或者手术匠我更乐意听。
写作是我人生中的另一扇窗,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心得体会以及小女人的那些碎碎念和更多人分享,这些话在门诊说给一个病人听,只能是一个病人受益,而且病人太多,很多掏心窝子的话根本容不得你说,就算说了还不见得她能听明白或者愿意信,写书可以让更多人从中各取所需,换言说,无形中我把自己的个人价值成倍扩大化了,这是真正令我开心的事情。
冯唐是我同门师兄,是一位医学博士成功转型的典范,协和一百年也就出这么一个,我自知不是那块料,我会继续好好当我的张大夫,只要协和不赶我走(因为书中自爆了协和的家丑以及协和人甚至专家大腕的一些问题),我生是协和的人,死是协和的魂。
记者:书中的故事都是您亲历的么?真实和虚构的比例是多少?
张羽:该书主要以我本人还有曾经和我并肩战斗在一起的同事、还包括协和妇产科的实习生、研究生、博士生或者进修生为原型,医疗故事源于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不存在虚构和编造。但是出于对当事人的保护,当然也有对自己的保护,更为构建文学作品的需要,在人物和事件的讲述过程中进行了相当多的调整,对号入座应该是相当困难,八卦爱好者恐怕要失望了。
记者:协和是三甲医院,按理说你们应该很忙,穿梭在各色病人或者手术台间,可你们却玩着微博,出着书,这是你们协和特有的风景么?
张羽:只会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儿也变傻,所以必须忙里偷闲,必须一路风景,你说自己忙于是自己就真这么灰头土脸忙一辈子就完了,没人帮你、没人同情你,更没人能给你指一条明路,说不上还会笑话你死板不懂生活。再有一点,客观地说能进协和的这群人都是医学生里的“人精”,不是千里挑一也是百里挑一,所谓“身怀利器,杀心顿起”,没理由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微博上。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