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厚
明末皇帝崇祯(朱由检)自缢于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葬在昌平的鹿马山。
明朝中期以后朝政更加腐败,民不聊生,导致人民揭竿而起。朱由检生不逢时,登基之后虽然踌躇满志推行改革,但弊政积重难返。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出居庸关,烧定陵,过昌平,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守卫正阳门的李国桢率兵拼死抵抗,与李自成鏖战于大明门前。曾经有人据此写出剧本《李国桢大战棋盘街》。
紫禁城外明军节节败退,满朝文武如鸟兽散一般竞相逃命。心灰意冷的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便逼迫周皇后自尽,又砍杀了几位妃嫔及昭仁公主。十九日清早,朱由检在太监王承恩陪伴下仓皇地逃出玄武门来到煤山(今景山)。他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叹无颜面对列祖列宗,继而散开长发遮住脸面,自缢在周赏亭东南的歪脖槐树下。王承恩誓以生死相随,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下。三百年前的老槐树早已枯死,现存槐树为上世纪末移栽的。
崇祯与王承恩的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才被四处寻找的起义军发现。李自成让人把崇祯、周皇后及王承恩的尸体装入柳木棺内,让地方官埋葬。昌平州派人把崇祯等人尸体运到东门外,停放在关帝庙内。
昌平州署银库空虚,没有钱如何埋葬崇祯?时任昌平州吏目赵一桂及“好义之士孙繁祉、白绅、刘汝朴、王政行等十人,共捐钱三百四十千。”崇祯、周皇后于“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田贵妃墓在天寿山前盆地上的河水之南,即鹿马山南麓。昌平官府雇人掘开该墓,“移田妃于右,帝居中,后居左,以田妃之椁为帝椁,斩蓬藋而封之。”因此,顾炎武等一些著名文人将其称为“攒宫”。
朱由检为何死无葬身之地?万历皇帝等人登基后即开始修筑陵墓,而崇祯却迟迟没有建造皇陵。一是他觉得天寿山已经没有上好的合适的万年吉壤,准备以后在遵化马兰峪建造陵墓。二是他雄心勃勃,决意整顿朝纲,去除弊政,没想到明朝这么快就呜呼哀哉了。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为缓解满汉民族矛盾,笼络降臣人心,朝廷拨出库银,按照帝陵规制修葺葬有帝、后、妃的攒宫。同时让降臣金之俊为崇祯撰写碑文,让李霨给王承恩撰写碑文。攒宫从此称作思陵。古往今来,无论住宅还是服装,由大改小容易,而由小改大困难。不管怎么改建,思陵的规制比起其他皇陵仍是相去甚远。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廷再次拨出库银,为思陵改建了重檐歇山顶明楼及单檐歇山顶祾恩殿。同时,在石五供后面,建起了没有马道、宇墙的单坯墙式的宝城围墙。
思陵近旁有王承恩墓,碑刻上有“敕建”、“御制旌忠”、“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等字样。不仅臣民感叹王承恩的忠君人品,更罕见一代开国皇帝允许为前朝太监树碑立传。
民国年间,思陵几逢劫难,地下墓室两次被土匪盗掘。1947年,国民党军队又拆毁思陵地面建筑修建了炮楼。随着岁月的流逝,满目疮痍的思陵只有石五供、殿楼柱础、碑刻、坟冢等不便利用幸存下来。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