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皇家城池北海团城--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最小的皇家城池北海团城

2012年12月25日00:01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团城外景。

  在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有一座砖砌的城池,高4.6米,周长276米,面积4553平方米。这座自成一体的皇家园林就是团城,也被称为“北京城中之城”。团城处于故宫、景山、中南海和北海之间,四周苍松翠柏、碧瓦朱檐,一年四季风光如画。

  团城早在辽代便已存在,被称为“圆坻”。金灭辽后,在圆坻上建造了一座宫殿,作为皇室把酒言欢的地方。据说当年金章宗与宠妃李宸妃最喜流连于此,留下了“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的千古趣对。到了元代,团城是太液池中一个观景游乐的小岛,被称为“瀛洲”。元世祖忽必烈登上瀛洲拈弓向东射了一箭,箭落之地就成为皇宫大内的位置,当时瀛洲东西两侧各有木桥与内宫相连。明朝时,填湖垒墙砌成一座环形城池,供帝后大臣观灯火,团城的名字由此而来。清乾隆帝对团城格外喜爱,增减多处亭堂,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袁世凯复辟时,在此举行了被世人耻笑的“政治会议”,后来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梁启超也在这里住过。

  团城典故虽多,却险些与今人擦肩。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挡住了规划中的东西干路,团城被明令拆除。建筑学家梁思成急中生智,邀请周总理下班后到团城散步。城头上,两人畅谈历史,琼岛美景尽收眼底。此时梁先生说出了团城拆除在即的消息,总理听闻立即致电相关部门,这才保住了这座最小的皇家城池。

  登临团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派不凡、造型独特的皇家建筑。北面敬跻堂是卷棚挑檐的弧形廊式建筑,中间承光殿是重檐歇山式四面抱厦的大殿,在别处都难得一见。除了气宇轩昂的大殿,团城的一草一木、一个摆件儿都承载着一段传奇,值得游人细细品味。

  承光殿前有一座紫顶金尖的小亭子,因放着一尊硕大的椭圆形玉瓮而被命名为玉瓮亭。这玉瓮到底有多大?有人量过,最长和最短的直径分别为1.65米和1.35米,周长近5米,足能躺下几个半大孩子。玉瓮用整块墨玉雕成,古朴凝重,气势摄人心魄。外面雕刻着海兽、海马、海猪、海犀、海螺、海蟾等海洋生物,它们于云龙下出没于海涛之中,个个栩栩如生。玉瓮内膛深57厘米,据说能装下30多石溶液。此瓮原来放置于琼华岛广寒殿中,据说忽必烈宴请百官时就拿它装酒,大家围坐一处,观景饮酒赋诗好不热闹。明万历年间,广寒殿倒塌,玉瓮身无居所近百年,后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中,被道人拿来腌制咸菜。乾隆年间,有位识货的官员从道人手中买下玉瓮献给朝廷。乾隆大喜,赏了这位官员千两黄金,并专门建了一座精致的小亭子放置玉瓮。乾隆还让40多名翰林各为玉瓮赋诗一首,刻在小亭四柱上,而他自己也写了一首《玉瓮歌》刻在玉瓮底部。从元至今700多年,玉瓮清润光泽不减,真可谓稀世之宝。

  承光殿中供奉着一尊高1.5米的大玉佛,由整块白玉雕琢而成,也是世上罕见的珍宝。玉佛左臂上留有一道刀痕,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这尊佛是光绪24年(1898年)一位僧人从缅甸募化而来献给慈禧的,八国联军入侵时,见好东西就抢,无奈玉佛太重无法搬动,气急败坏的侵略者就在玉佛左臂砍了一刀。

  团城里荫浓枝苍,每棵老树都在百岁以上。承光殿东面一棵树冠如盖的括子松相传是金代所植,至今已有800多年树龄。括子松边上还有两棵雄伟挺拔的老松,一为白皮松,一为探海松。乾隆帝曾为老树“封官加爵”,年老功高的括子松被封为“遮荫侯”,另两棵被封为“白袍将军”和“探海将军”。遗憾的是,后来修缮团城时有人将石灰堆放在“探海将军”脚下,经雨浇后,“老将军”不治而亡。现在人们看到的探海松,是后来补种的,只能算作“探海将军二世”了。

  【温馨提示】

  地址:西城区文津街1号

  公交:5、101、103、109、124、685、614、619路在北海公园站下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