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贺岁片三十年--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贺岁片三十年

2012年12月22日05:21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湖北日报讯 图为:冯氏贺岁片成为每年中国影迷的期待。

  □ 李欢

  贺岁片,追根溯源,从20世纪80年代起源并流行于香港,本意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

  热闹好看是贺岁片的标准,喜剧片、功夫片一直都是其主流。而随着贺岁片的成长,它的内涵一步步扩大,凡是“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都被装进了“贺岁片”的篮子,不管影片本身愿不愿意。

  冯小刚导演多次否认他的《一九四二》是贺岁片,准确说,这类题材深重的片子其实是正逢贺岁档的电影,而非贺岁片。随着《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本周上映,今年的贺岁片才算真正到来。

  今天,让我们回归贺岁片的本质,盘点贺岁片走过的三十年。

  童年期:喜剧本色

  贺岁片是华语电影特有的种类,在欧美国家,类似的有圣诞档期的电影,但其电影特质都不像我们的贺岁片那么鲜明。这一方面源于我们的春节“年味”要比国外重,另一方面则是题材与春节契合得好,自成一派。

  1981年,许冠文的《摩登保镖》在香港上映,在几乎所有影院都不停重复放映的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最后,该片票房达1776万,在当时人口只有300万的香港可谓正牌“全家欢”电影,它的一鸣惊人,宣告了贺岁电影的正式兴起。

  此后,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也基本满足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大团圆结局。

  从这段时期的贺岁片演员阵容可以看出,参与演出的,基本是一些擅长演绎喜剧的本色艺人。此时贺岁片的卖点完全是靠搞笑的内容和演员的演技,而非艺人的人气。

  少年期:人气大旺

  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红人气偶像开始担纲贺岁片。像周润发主演的《八星报喜》、《吉星拱照》、《花旗少林》等,张曼玉曾参与《富贵吉祥》、《家有喜事》、《东方三侠》、《东成西就》等,贺岁片在香港渐入佳境,并几乎成了一窥艺人当年人气的试金石。

  说到90年代的香港贺岁片,不得不提两个人:一个是无厘头之王周星驰,另一个是动作喜剧之神成龙。

  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为贺岁片的常客。如1993年的《唐伯虎点秋香》,1995年的《大话西游》,1996年的《大内密探零零发》,1997年的《家有喜事》,1999年的《喜剧之王》等等,每部都堪称当年最卖座的影片。

  一直是香港电影顶梁柱的成龙大哥,介入贺岁档领域的时间比星爷要晚一些,但他的介入,却让贺岁片出现了一个新转机。1995年岁末,成龙的《红番区》成为第一部被正式引进内地的贺岁片。8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仅次于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让一直以来票房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为之一振。

  1996年、1997年,成龙在内地接连推出《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频频得手。

  青年期:名不副实

  1998年,著名导演冯小刚拍出了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该片获得当年百花奖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故事片三项大奖。

  贺岁档是一个吉利的档期,《甲方乙方》票房上的成功引出此后几年的贺岁片大战:投拍的贺岁电影一年多过一年,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加入执导贺岁片的行列。

  与此同时,好莱坞也意识到贺岁档的优良商业时机,此时的香港贺岁片有点无奈,大场面、大制作不敌好莱坞,其一贯的喜剧风格又受到“冯氏幽默”的挑战,加上内地喜剧片和动作片的新兴,内地贺岁片市场逐渐超过香港,异常活跃。

  今年,贺岁档影片以大规模上映为开端,持续近3个月,重量级影片多达20部。贺岁档空前热闹,但轻松、幽默的喜剧片和动作片并不多,也因此有许多观众希望,贺岁片最好能回归本质,喜庆吉祥、热闹好看。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