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酒60年:越陌度阡,百战辉煌(上)--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习酒60年:越陌度阡,百战辉煌(上)

2012年12月19日13:58    来源:广西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上世纪老习酒厂一景。

今日习酒十里酒城宏伟壮观。

“习酒·我的大学”大型公益助学活动2012年捐资1500万元。

  ■ 凌 夏

  编者按

  今年,时值贵州习酒有限责任公司国营60周年。不久前,习酒已提前实现年销售30亿元目标,企业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然而,谁也无法想象上世纪90年代它曾在破产边缘徘徊。一甲子岁月变迁,一甲子沧海桑田,习酒以跌宕起伏经历为世人勾勒出60年发展之耀目轮廓,告诉世界习酒人怎样将“绝境”转化为“辉煌”。为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习酒故事,今日特推出——《习酒60年:越陌度阡,百战辉煌》上篇。

  (一)艰辛立业,升降浮沉

  历史从那一年开始:1952年。

  那一年,在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在距茅台50公里的赤水河畔二郎滩头,仁怀县工业局在黄金坪购买私人酿酒作坊和房屋兴办仁怀县郎庙酒厂。并调派当时茅台酒厂副厂长邹定谦到此负责主持生产酱香型“贵州回沙郎酒”。

  1962年,曾前德接手后开始了新的创业,改造工厂、探索工艺,着手浓香产品的系统研制工作。

  1965年,仁怀县的回龙、桑木、永安三个区划归习水县管辖,原“仁怀县郎庙酒厂”随之更名为“习水县郎庙酒厂”。

  1966年,浓香型习水大曲研制成功。其产品后为习酒公司带来了省优、部优乃至国优等诸多殊荣。

  1967年,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习水县郎庙酒厂”改名为“习水县红卫酒厂”,生产“红卫”牌“红卫大曲”。

  1974年,“红卫大曲”改名为“习水大曲”。

  1977年,习水县红卫酒厂由贵州省商业厅接管,正式命名为“贵州习水酒厂”。

  1992年,习水酒厂改制,成立“贵州习酒总公司”,公司列入“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1998年,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重振黔酒战略部署,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兼并贵州习酒总公司。

  这就是如今的茅台集团习酒公司。

  岁月的脚步已经走过60个年头。当习酒的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溯往追今,这个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品牌,已然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传奇。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2012年初,“君子之品,东方器度”成为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而“君子”习酒以厚德、以坚守、以不器,彰显了东方大国的古老文明和文化理想。

  千帆过尽,万木成春。

  60年世事沉浮,习酒从一家简易的白酒小作坊发展到今天的“贵州习酒城”;从一家曾经负债累累的亏损企业成长为今天的利税大户;从一个地方产品打造成今天的中国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

  从开基立业、革故鼎新到力挽危局、再度崛起,习酒越过了荣辱之阡、兴衰之陌,度过了苦难之阡、辉煌之陌,在中国酒林中成为不可复制的传奇样本。

  考量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地理和历史。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之路,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之路。

  在地理因素上,回顾习酒的发展之路,人们不禁会问:当初邹定谦等人为何会选择在偏远闭塞的二郎滩头建立习酒厂?

  后来有人这样解读:是赤水河沿岸存在数千年的酿酒传统使然。历史上的二郎滩头早已存在兴盛的家庭酿酒作坊。这里曾是古习国所在地。这里曾浸染与孕育了纤夫文化、盐商文化、酿酒文化。在赤水河的滋养下,大山的守护中,和着五谷的芬芳,习酒镇的过尽千帆,都敛在了那酒香里。

  揽目赤水,十里酒城尽睹;饮罢习酒,五谷余味仍存。

  倘若说地理环境造就了习酒的卓越品质,那么历史的积淀则成就了习酒的厚重品性。

  自60年前邹定谦开创基业以来,习酒公司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间,有辉煌、有曲折,有说不尽的艰难困苦,有衰变之后的复兴,有复兴之后的宏图大展,正是一连串前仆后继的脚印成就了今日之习酒。

  (二)乘风逐浪,百战辉煌

  陈星国,习酒历史上一个无法忽略、无法忘却的名字。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激荡了陈星国的雄心和斗志。年轻的陈星国气贯长虹,他和厂里的其他领头人廖相培、母泽华等响应国家体制改革的号召,对习酒厂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解放生产力”成为当时改革的主题词,随之展开的是声势浩大并为后来习酒迎来第一个春天的二期技改。二期技改尘埃落定之时,初步形成了今日茅台集团习酒公司的生产布局——黄金坪、大地、向阳、东皇四大生产区,占地2700多亩,厂区内亭台楼阁、绿树成荫、清泉常流、鸟语花香,“十里酒城”声名远播。

  一个小厂迅速扩张为一座宏伟壮丽的酒城。

  1983年,习酒厂发生了一件深刻影响其后发展历程的大事:酒厂决定恢复酱香型白酒的大规模生产,科研人员历时一年半,优质酱香型习酒通过了贵州省科技部门认定,一个全新而极具市场人气的品牌由此面世。

  5年之后的1988年,酱香习酒已在市场上全面开花,并摘取了国家质量奖——银质奖。同年,再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爵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金奖。此后,习酒厂以既生产优质浓香型白酒、又生产优质酱香型白酒的如虹气势,屹立赤水河畔,傲视群雄。

  资料显示:二期技改完成后,习酒厂已经形成浓香10000吨、酱香5000吨的产能规模。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跑者行列。

  1991年,习水酒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

  与生产规模同步发展的是其销售业绩。作为国内市场意识觉醒较早的白酒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习酒销售网络就已遍布全国18个省市区,习水大曲、习酒畅销大江南北,历来为酒林诸侯必争之地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市场遍插习酒红旗。鼎盛时期其年销售额达2个多亿,排名全国白酒销售十强。当时,习水县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二来自于习酒公司税收。

  在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同时,陈星国还在大力倡导一种济世情怀。

  一日,陈星国在习酒厂看到附近来买酒糟的农妇衣衫褴褛,不禁情动于中:“终有一天,我要让她们生活富足,穿金戴银。”自建国初期在大山深处的赤水河畔建立之日起,以己之力带动乡亲致富而衍生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就在习酒人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历史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会把这些一一珍藏,留给后来者。

  许多年后,习酒人在发展过程中,将这种扶助他人的君子情怀转化为始终坚持为大山人民谋求福祉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为政府和群众排忧解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为本地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习酒公司是习水县财税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习酒还建原料供应基地,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收购价格,带动地方百姓致富;资助地方“四在农家”建设,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公司主动担当,不断作出贡献。

  重大义,行大爱,习酒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爱心捐赠活动。汶川大地震,习酒出资112.36万元,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2010年西南大旱,习酒分别向云南、贵州各捐款100万元;2011年,习水出现了58年来第一次大旱,习酒又出资50万元帮助灾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扶贫助学,泽被长远。自2006年以来,习酒就以“知识改变命运,习酒伴你同行”为主题,开展“习酒·我的大学”大型公益助学活动,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从2006年到2012年,七年时间里,习酒一直坚持,身体力行地带动社会各界共捐资近4000万元帮助近4000名贫困学生上大学,资助范围从西南扩大到西部及全国的贫困地区。

  君子情怀,为他人谋福祉——这种由陈星国时代延续下的君子情怀,在岁月锤炼中逐步升华为今日习酒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之一——现任董事长张德芹将其总结为“爱人”。

  后积薄发,沉淀十年,已然剑指中国白酒十强。习酒如何十年复兴,铸造新辉煌,明日请看《习酒60年:越陌度阡,百战辉煌》下篇。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