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媛媛)“免贵姓补。”“你好,卜先生。”“不不不,我姓补衣服的补。”这样一段绕口令似的对话,在长沙市民补华的生活中可是常常遇见。本报发出的“奇特姓氏征集令”,让补华忍不住来电晒起自己的姓氏故事,可不管是讲叙趣事还是诉说不便,补华都是笑声朗朗:“与众不同的姓氏,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更值得好好珍惜。”
写错名字的信也能收到
曾经入过伍当过兵,如今下海开办了一家以食品安全检测为主营方向的公司,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补华,遭遇的姓氏趣事自然不少,而他最津津乐道的则是:“即便是写错名字的信,我也能收到!”
“以前没手机的时候,有些只与我简单接触过的人在来信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留下的名字写错了。”补华笑着说,他们会自作主张在信封上写上“朴华”收,而这样的信寄到了单位,收发人员连想都不想,直接就塞了他。“更有趣的是,我以前的名字叫补丕华,而同在长沙的一位亲戚则叫补家华,常常是我的信寄到他那,他的信则落到了我的手里。”这段因姓和信带来的缘分,也让补华一直记到现在。
“补姓人数量很少,全国仅有2万人左右。”补华说,他的老家怀化芷江,算是补姓族人聚集较多的一个区域,他本人对姓氏起源也进行过一番了解,“补姓渊源有三:一是出自炎帝时期的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春秋时期,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郑国境内有一名为‘补’的地名,曾被分封给一位功臣作为食邑,这位功臣的后代以食邑的名称为姓氏。三是源于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有个朋友叫“补天”
“很多人只与我见过一次面,第二次会面时一下就能记起我。”补华骄傲地说,这自然是拜特殊姓氏所赐,也给他的生意助力不少。
平日里,热心的补华还组建了一个“家门群”,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补姓人在这里聊天述情,不亦乐乎。“我所知道的名字里,最有趣的一个叫做‘补天’。”补华说,而在其日常生活中,“你叫补天啊,你跟女娲是什么关系呀?”“你是不是有个弟弟叫补地?”“补天,你看又下雨了,快出来把天补一下。”诸如此类的玩笑,常常让这个叫“补天”的年轻人哭笑不得。
虽然姓氏常让生活中出现不少小插曲,但补华仍对其视若珍宝,“虽然只是一个字,却是一个家族的符号,一股血脉的传承。”
本报的奇特姓氏征集活动还在进行中,如果你是特殊姓氏的“主人”,如果你因此遭遇过难事、奇事、新鲜事,都可拨打本报热线96333或@长沙晚报官方微博。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