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边民有实无名的跨国婚姻--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滇缅边民有实无名的跨国婚姻

2012年12月14日07:2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瑞丽口岸的缅甸少女。

边境跨国婚姻普遍。

边境小寨中缅之间仅一水之隔。

边境的房屋富有特色。

  缅甸新娘本国办证难 边民事实婚姻大量存在

  风俗相通跨国联姻普遍

  难办证下边民重仪式

  民政部出台新规欲破题

  在云南、广西等不少边境地区,有一群特别的外国新娘,她们各自有着不同原因远嫁中国,而由于民俗、经济和历史渊源等诸方面的原因,中国边民与毗邻国边民之间的通婚情况非常普遍。但是,受制于相对较高费用、所需证明材料办理麻烦或者风俗习惯等因素,很多这种通婚夫妇都未能进行婚姻登记,处于一种“有实无名”的婚姻状态。

  2012年10月1日,民政部颁发的《中国边民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办法》(下称新《办法》)正式施行,取代了自1995年开始实行的《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下称旧《办法》)。这一条例的施行,也再次将边民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工作的特殊性带入了公众视野。

  那么,这一修订后的新《办法》能否对症下药,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又能否给外国新娘一个真正的名分?

  文、图 /本报特派云南记者李钢

  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那农,从外表上看,与村里其他妇女们没有什么不同,她打着把阳伞、带着孩子在村里闲逛,时不时地会和村民们聊聊天。看到有客来问路,她会腼腆地微笑着,用很不标准的汉语说:“不知道。”

  那农的真实身份是一名缅甸籍的外国新娘,数年前,嫁到了云南瑞丽市的一个村寨中。不过,虽然孩子也已经生了,但是她却仍然面临着尴尬的地位,因为种种原因,她一直没有去办理婚姻登记,处于一种不为我国法律所保护和承认的“事实婚姻”(男女双方未按法律规定进行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所形成的婚姻)状态。

  一寨两国

  风俗相通跨国恋普遍

  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三面与缅甸接壤,拥有国家级口岸两个,省级口岸一个,是中缅两国边民来往最为密切和频繁的地区之一,美丽的瑞丽江如同一条美丽的丝带穿过市境,河的这边是中国,另一边是缅甸,两国人民隔河而居,彼此相望。

  瑞丽境内颇具地方特色,由于当地的一些独特风情,很多地方都存在边境线闯过村寨的情况,甚至于有村民的院子分属两国,形成了厨房在中国、卫生间在缅甸的独特景象。而记者也了解到,虽然大量少数民族分别位于两个国家,但是同宗同俗,历史上就有着频密的交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姐相乡云井寨。

  与云井寨紧邻的,就是缅甸境内的芒修寨,两寨之间只不过相隔一条小水沟,可以说,举步就可以“出国”,由于同为傣族村寨,所以彼此之间虽然是两国居民,但是亲缘混杂,来往密切,两寨之间的通婚更是习以为常。

  记者在瑞丽的出入境口岸看到,很多缅甸边民只需要办理一张出入境证,就可以往返中缅之间,所以,在瑞丽市的街头,随处可见皮肤黝黑、穿着颇有特色的缅甸人。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是从事边贸生意的,而在瑞丽,也为此开设了不少边贸市场,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跨国婚恋现象。

  外国新娘不省心

  手续难办存隐忧

  所谓的边民,是指居住于国境线60公里范围之内的居民。

  对于记者所提到的中缅边民通婚的事情,瑞丽市民尹女士持反对的态度。

  她告诉记者,自己有个亲戚,就曾经执意要娶一个缅甸的女孩子,后来家里同意了,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将结婚证办下来。结果,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个女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跑了。

  “你说说,如果娶个中国女人,该有多省心?虽然在费用上,娶那边的女孩子要低很多,但是毕竟手续难办,落户又难,以后有什么纠纷,很难办。”尹女士对跨国婚姻不看好。

  尹女士的苦恼,虽然只是个案,但是对于大多数云南边民的跨国婚姻而言,却因为大量的事实婚姻的存在,埋下了不少不稳定的因素。

  在云井寨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罗先生,和“对面”的外国人非常熟悉,经常跨过国境线到那里去找朋友们喝酒聊天,照他的话来说,每天都出国。

  可是最近,他却为表弟的事情操着心。

  原来,他在德宏州陇川县的表弟刚刚娶了一个外国的边民做“妻子”,还是他这个表哥去了趟国外,将对方迎娶过来的,根据民族风俗,在村寨中摆办了婚宴之后,二人就结为了夫妻。

  但是令罗先生想不到的是,这个只花了2260元彩礼娶过来的外国媳妇,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婚姻登记,因此一直陷入黑户的境地。自己一直在为表弟的这桩婚事前后奔波着,也折腾了不少精力。

  “要去领结婚证,还要到外国去办什么证明,不仅要花钱,而且还很难办下来。所以虽然人是娶过来了,但是一直没有领证,就这么过呗。”罗先生说。

  摆酒席获得认可

  四年“夫妻”乐得无名

  年已过半百的霍承东,闲适地在自己大院门口晒太阳、吃水果,在他的身旁,缅甸妻子加务正在和前来探望的侄女聊着天。

  以务农为生的霍承东与缅甸妻子已“结婚”4年,但他并不为妻子的落户登记问题而操心,他更关心的是,今年的南瓜价钱卖不高,只能卖到5角钱一斤。

  霍承东告诉记者,他在十多年前来到瑞丽打工,刚开始是干建筑业,后来又陆续做过不少行业,年纪渐大之后,还是决定干回老本行——务农,而让他决定在瑞丽呆下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打工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瑞丽本地的女孩。后来,两人顺理成章地结了婚,他也因此而落户瑞丽。

  可是,就在四年前,他的妻子却因病而离世。后来,他通过别人的介绍,认识了缅甸女子加务。至于花费了多少彩礼,老霍却是笑而不语。

  加务,不会说汉语,看到有人来家里做客,很热情地拿出水果来接待。而当记者拿出相机时,她会立即从房间里拿出几张照片,指着上面的女子,然后指指自己,告诉记者,这是年轻时候的她。爱拍照的她,还拉着“丈夫”一起,让记者为他们合影。

  虽然两人很恩爱,但是老霍却向记者承认,他们之间并没有履行婚姻登记手续,说到不去登记的原因,老霍的理由是“太麻烦,太花钱”。

  “反正在村子里摆过酒席,大家都知道我娶了缅甸老婆,也就被承认了,所以,不去登记也没什么。”老霍向记者解释道。

  父亲“偷婚”免费

  儿子花数万元聘礼

  傣族男子莫喊孟和他儿子小莫,虽然都娶了缅甸的女人做老婆,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

  1986年,年仅17岁的莫喊孟决定迎娶已和自己相恋数年的缅甸女友,女友家就在自家寨子的对面,两个寨子都挨着边境线。

  傣族在迎娶上,有着“偷婚”和“抢婚”的习俗。莫喊孟决定采取“偷婚的方式”,于是在一个深夜,他和一个同伴就悄悄地跨过边境线去“偷”老婆。

  而早已与莫喊孟相约的恋人,此时也在家中做好了准备,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后,静等莫喊孟的信号,准备让心上人将自己“偷”走。就这样,在一个花好月圆的夜里,莫喊孟静悄悄地“偷”到了自己的妻子。

  “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甚至我们两个谈恋爱,他们也不知道。”20多年过去了,莫喊孟谈起爱情往事,依然颇有点得意。

  根据傣族的风俗,莫喊孟在第二天,找了个寨子里的乡亲,过去通知丈人一家,表示自己已经将他们的女儿“偷”来为妻,在此种情况下,对方家长只能接受他这个女婿。

  于是,婚宴大摆,正式成亲。

  但是对于当下的事实婚姻问题,莫喊孟却告诉记者,当年的政策比较宽松,所以他的妻子在办理婚姻登记和入户的问题上,没有遇到什么麻烦,很快就办下来了。

  同样娶了缅甸女孩为妻的儿子小莫,却只能处于事实婚姻的状态,因为“政策收紧了”。

  不过,儿媳妇并不是小莫去偷来的,而是明媒正娶,花了三四万元的彩礼钱。娶过来之后,却在婚姻登记上遇到了麻烦,由于儿媳妇的一些证明迟迟办不下来,加上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要的上千元费用过高,所以最终还是没有能够登记。

  “村里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都娶了那边的女人做老婆,情况也都差不多。”莫喊孟说。

  村里姑娘“跑”光

  小伙只好娶“洋”老婆

  弄岛村,距离瑞丽市区约20公里,同样是一个与缅甸紧邻的边境村寨。

  弄岛村的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寨子里娶缅甸女人的案例很多,但是原因却在于,村里的本地女孩都“跑”光了。

  “很多村里的女孩子都到内地的大城市去打工了,去了外面的世界,也就不会再愿意回来村子里,所以造成了村子里的女性人数大量减少,男女比例差距很大。再加上娶个缅甸的女人,费用上也便宜,所以很多男人都会娶外国老婆。”村委会干部告诉记者。

  据村干部透露,虽然在婚姻登记上,很多人都遇到了困难,但是如果生了孩子,孩子倒是很容易落户,所以很多夫妻也就无所谓自己是否去登记了。

  瑞丽市畹町镇芒棒村村委会干部金岩晃告诉记者,边民通婚在当地非常普遍,在他们村,500多户村民中,大约有七八十户是与毗邻国边民通婚的,但是绝大多数都是“黑人黑户”,也就是没有进行婚姻登记,女方更不可能落户中国。

  金岩晃说,如今,在这些事实婚姻中,有些人是通过交往相识后结婚,也有媒人专门进行跨国牵线。

  在解释事实婚姻的原因时,金岩晃依然谈到了费用的问题,他表示,很多人都是因为费用太高而放弃了结婚登记。

  边民跨国婚姻逐年增加

  来自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青年学者赵莲,曾经就云南边民与毗邻国边民的事实婚姻问题,做过专题调研。

  调研的结果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边民与越南、缅甸等毗邻国边民的通婚情况,一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边民互市贸易发展迅速,经商做生意的流入人口逐年增多,促使边民男女青年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我国边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境外要优越得多,对境外边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导致很多境外边民想通过婚姻方式进入我国居住。

  第三,大部分边民都居住在边境一线的山区,生活条件较差,当地女青年不愿意留在本村完婚成家,外村的女青年又不愿意嫁入。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增多,多数女青年外出打工就业后,就在内地寻求新的发展,不愿再回老家生活,造成当地同年龄段的男女比例失调,促使当地男青年不得不到境外寻找结婚对象。

  所以,云南边民与毗邻国边民通婚的主要情形是我国男子娶周边毗邻国女子为妻。

  边民婚姻中

  事实婚姻占九成

  边民涉外婚姻中的事实婚姻量究竟占多大比例?据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至2009年年底以前,全市有边民婚姻3888对(到中国定居的数据),其中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有1605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有2283对。

  赵莲告诉记者,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在边民涉外婚姻中事实婚姻的比例竟然占到了90%以上。

  事实婚姻占如此之大比例有多个原因,除了记者采访中得知的登记手续烦琐、所需证件证明办理难度大以及费用相对较高之外,还与婚姻当事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和当地习俗中“重仪式轻法律”等诸多主客观原因有关。

  据悉,目前,大部分嫁入我国境内的境外边民文化水平均在小学程度,有的甚至连小学都尚未毕业。

  而在办理登记所需的证明之中,尤其以“婚姻状况证明”和“同意与中国边民结婚的证明”办理最为复杂,婚姻当事人往往在两国之间往返多次也未必能够办成。即使能够成功得到相关的证明,从各类证明的出具和最终领到结婚证,手续费、交通费和食宿费加在一起,至少需要花费千元以上。这对于本来人均收入就不高的边民贫困家庭来说,仍然是笔不小的开支。

  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高崇慧一直关注边民涉外婚姻中的事实婚姻问题。

  她认为,大量事实婚姻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容易出现早婚、重婚现象;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容易造成子女的国籍、夫妻的财产以及继承等一系列法律关系处于不明确的状况,不利于有效保护我国公民一方的合法权益;边民涉外事实婚姻的大量存在,淡化了人们的法制观念,损害了我国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新规下机关需上门服务

  乡村未联网登记成难题 婚姻备案或更实际

  专家视点:

  新办法起到了引导作用

  高崇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95年施行的《中国与毗邻国边民婚姻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情况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边民婚姻登记的实际情况,所以修订是必然的。

  但是对于新的《办法》能否有效地解决边民的事实婚姻问题,她则认为,出台新的《办法》只能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不太可能仅仅依靠这一办法就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问题给解决掉。

  同时,她也特别提到,在新的《办法》中,虽然在第四条中专门规定了要在交通不便的边民地区实行巡回登记制度,但是这一制度还没有具体实施,仍然要在相关的举措上进行一些变通。

  高崇慧强调说,根据我国的现行法律,边民通婚,只要是未经登记,不论以何种方式成婚,都是违法婚姻,不受我国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对策

  让婚姻登记简单省钱

  赵莲认为,解决云南边民事实婚姻的问题应该围绕着使结婚登记变得简单、省钱的原则而展开。但是由于边民事实婚姻从法律上来说,涉及婚姻法、移民法、国籍法、出入境管理法等基本法律制度,从政治上讲,涉及外交、国防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要做到简便而规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她认为,应该首先加大对边民通婚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其次充分发挥外事协商在边民婚姻登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近设置边民涉外婚姻登记机构;对当前已经存在的边民事实婚姻予以适度承认,使其合法化。

  高崇慧则认为,目前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上面,对于有关边民与毗邻国边民结婚登记方面的变通规定却基本没有。以至于国家三令五申,甚至动用大量的行政手段,也难以根本上扼制、消除事实婚姻。

  她同样认为,通过外交途径,与毗邻国进行协商或达成协议,使毗邻国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尽量出具我方法律规定所应具备的有关证明材料,避免因手续不全而不能登记的客观实际,为我国公民与相邻各国边民结婚登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是必需的解决对策之一。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