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他为二月河之后国内最好的历史小说家。《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系列合计销量超过100万册的骄人成绩,也正在从一个侧面验证着这种说法。他就是寒川子。谈到小说创作时他对记者说——
小说是对历史的虚构还原
2012-12-14 作者:戴玉亮 来源: 大众日报
寒川子,本名王月瑞,196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地区镇平县,1981年毕业于南阳地区西峡师范学校,198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同年入伍,1998年复员。现为自由作家、编剧、翻译家。
■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本名王月瑞的寒川子,学的是英文专业,原本做的是翻译的活儿,却在年近40之时立志写作,并最终成了一个职业作家。
如今,他创作的《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系列历史小说正在风行,一时洛阳纸贵。
寒川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这样概括自己的:
“我的履历可以用‘工农商学兵’来概括。师范毕业(中专学历),做几年中学老师后,考入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进修大专,后又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在总参某部工作。退役后,没让国家安排,放弃公务员资质,什么也没要,自愿复员,走了一条自己养活自己的路。先后办过厂,开过夜校,当过报社编辑,开过公司……经过十几年的跌跌撞撞,终于回归自己的真爱,成为一个能够养活自己的自由撰稿人,用笔描写这个多元而荒诞的时代。”
2012年12月11日,寒川子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报的专访。
历史与历史小说本身界限不清
问:你的《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系列被定义为历史小说。请问,历史的成分占多少,虚构的成分又占多少,可以量化吗?
答:应该是不可以量化的,因为历史与历史小说,本身是界限不清的。
历史是史学家对过往真相的写实还原。历史小说是文学家对过往真相的虚构还原。即使史学家所写的史书,也无不带有主观虚构成分。司马迁的《史记》,某些记载和描写与后世学者的考古和考据出入也较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史记》看作历史小说。后人在《史记》基础上写成的《东周列国志》,基本上就是历史小说了。
同理,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三国演义》看作历史。实际上,在许多人看来,《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历史,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人们宁愿相信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作为历史小说,《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与《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一样,都是对历史真实的虚构还原。书中的大多数人物,大多数事件,都可见于历史记载。我所做的,就是凭借想象力,对这些记载背后的细节或遗漏进行尽可能的填充,让人物栩栩如生,让事件生动再现。譬如对苏秦,其一生轨迹,《史记》仅用五千来字进行描述,字里行间有太多真空,我所填充的也正是这些真空。
问:如何想到写这个系列的?听说你在写这套书时,从动画片《纪昌学射》里得到灵感? 答:我曾对这套书的宗旨作过描述:以战国中叶七雄争霸图存为背景,以诸子百家为轴心,以鬼谷四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纽带,从纵横家的视角探索中华文化鼎盛期的巨人族群,诸子百家,通过展现这些圣贤的宏图远志,促使人们反思自1919年以来西风嚣张、物欲至上、数千年优秀传承日趋没落的悲情现实。
简言之,《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写的不是古人的事,而是借古人之口,说今人的事。
对《纪昌学射》,我确有借鉴。在写到四子进山、鬼谷子如何施教时,我停滞半年,不知道如何去写。
为此,我研究过古人治学的许多招,诸如释迦牟尼如何开示,苏格拉底如何言传身教,耶稣如何布道,老子、列子如何释疑,孔子如何开其杏坛等,结果发现,所有方式都无法体现鬼谷子的“鬼”。这些“招术”没有新意。
无意之间,我在观看动画片《纪昌学射》时,大受触动。故事的大意是,起初,纪昌重视的是射,将弓箭视作生命,刻苦学习,直到百发百中,无一失误,认定自己是天下第一射。
然而,当遇到真正的射手,一个得道高人时,他完全折服了。老人手中并无弓箭,仅仅做出射箭姿势,用浑圆之气,就将高天雄鹰射落。
从不射之射中,我琢磨出一个新的教育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不教之教。
四子进山后,鬼谷子拒不收徒,变着法儿折磨四人,迫使他们修道,其实是在教他们。
鬼谷子看似不教,其实一直在教,在一步一步地帮助他们去除产生小聪明的机心,孕育大智慧的道心。
权谋和智谋完全不同
问:这套书的特色是“智谋”,但也包括“权谋”。无论是“智谋”还是“权谋”,主角都是人。在小说中,你是如何平衡各种“谋”和人的心理关系的?
答:赞成这个判断。
权谋和智谋是完全不同的一对词。权谋即谋权;智谋即谋智。权谋玩的是力服;智谋玩的是心服。权谋如泰山压顶,令人肉跳;智谋如翻江倒海,使人心惊。二月河及现在流行的官场小说,包括各式宫斗等,多是权谋,充满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智谋的基础是智,包括勇,讲求斗智斗勇。孙膑和庞涓斗的是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曹操、周瑜、司马氏等斗的也是智。
智谋、权谋都是谋。世界上所有的谋,都是阴谋。阴谋并不是个贬义词。《鬼谷子》十三篇里,明确点出,“圣人谋于阴,成于阳”。可见,阴谋非同凡响,是“圣人”之谋。
阴谋就是谋于阴,是在暗中谋划或布局的过程,玩的是心计。成于阳,则是将暗中所谋付予实施的过程。谋于阴是运筹帷幄,成于阳是决战千里。谋于阴不纯粹是搞诡计,玩小动作,成于阳也不是指光明正大,不是成于光天化日之下。光明正大,不叫谋,也不需谋,只需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就是。谋于阴与成于阳是谋(包括权谋与智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比如,大家都觉得诸葛亮神,是因为大家并不知道他“谋于阴”的过程,不知道他在暗中都做了什么工作,只看到他的“成于阳”。
鬼谷子不是“乱世神龙”
问:在写下这个系列第一本的第一个字之前,鬼谷子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是已经成形了,还是随着写作的有序推进,一步步丰满起来的?
答:在开始阶段,我对鬼谷子的定位是“乱世神龙”,属于传奇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鬼谷子一直是个传奇人物。我们无法考证他的存在,也无法证明他的不存在。孔子评论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其实鬼谷子这个人才是真的“神龙”。
然而写到第四稿时,鬼谷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渐渐变了。他不再是神龙,而是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物。鬼谷子住在鬼谷里,食人间烟火,有欲求(追究大道),并不见多大神通,自始至终没有动用法力或妖术,即使教书育人,弹琴舞剑,也都是真实的不故弄玄虚。
在此书里,最终版的鬼谷子,完全是个真实人物,他是一个修了道的人,是一个饱经沧桑、洞悉人间烟火、看破世间红尘的隐士。他的学问都是一朝一夕习来的(一洞书简),他的见识都是经年累月积聚的(熟悉天下士子,见过吴起等)。这个人与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庄子等那个时代的贤者,没有任何差别。我相信,这才是真实的鬼谷子。
问:你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他们都是极才。四个弟子进山后,鬼谷子拒不收徒,变着法儿折磨他们,迫使他们修道,其实都是在教他们。鬼谷子看似没教,其实一直在教,在一步一步地去除他们产生小聪明的机心,培养孕育大智慧的道心。世人不缺小聪明,缺的是大智慧。这种大智慧,才是鬼谷子这个人物的灵魂。”然而,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后来又死在孙膑手里。可不可以说,虽然都是极才,都有大智慧,但是不是也有高下之分呢?
答:在《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中,鬼谷四子,从成就上讲,苏秦、张仪最大,苏秦合纵六国,张仪破掉苏秦的纵亲大局,二人难分高下。但就功力上讲,孙膑则更胜一筹。
功力的高低不取决于对术的理解,而取决于对道的领悟。庞涓领悟最少,所以功夫最浅。孙膑领悟最多,所以功夫最高,离道亦最近,并能做到功成身退,灭掉庞涓后再度进山追寻大道。至于苏秦、张仪,则介于二人之间,各执一端,各奉一策,各有成就,但均未做到功成身退。
鬼谷子为何受民间欢迎
问:如何看待鬼谷子的学说?鬼谷子的学说对当今的意义是什么?
答:《鬼谷子》一书,通天彻地,练达人情,堪与《孙子兵法》、《孟子》、《庄子》比肩。除纵横家外,命相家、风水家、阴阳家、兵家、仙家、医家等也都将他视作祖师级神人拜祭。
鬼谷子已经超越凡尘,成为中华民族的民间智慧符号。鬼谷子的学说,具有实用性,草根性,灵活性(自由性)三大特色,而这些特色却为中国秦汉之后的正统文化所不容。在这些所谓的中国正统文化里,奉行的大体是以老庄为主流的道家文化,和以孔孟为主流的儒家文化。仕途失意、看破红尘的士子大多追捧老、庄,瞧不上鬼谷子,认为鬼谷子的学说太入世,太实用,太钻营。积极入仕的士子大多追捧孔、孟,也瞧不上鬼谷子,认为鬼谷子的学说不正大光明,纵横家更是朝秦暮楚,缺乏气节。
然而,鬼谷子及其学说中的这些特色,尤其是鬼谷子身上的这个“鬼”字,却大受民间喜欢。民间总是把所有厉害的东西放到鬼谷子身上,将鬼谷子树立为反对正统体制的万能英雄,什么都能干,什么都精通。这就是他弟子众多的原因。
问:相比于今天这个时代,你认为春秋战国是一个好的时代,还是一个不好的时代?
答:作家柳建伟在阅读本书时有感而发:“假若能够选择,我愿意生活在战国。阡陌交通,大气环动,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圣贤并世,英雄辈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战国属于士子,是真正的士子时代……”
如果让我选择,作为文化人,我也会选择活在战国。
因为战国的文化是多元的。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制或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但它却是文化的大敌,因为它不需要也不允许反对声音,更不许竞争存在。而文化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展,只有通过争鸣才能取长补短。
战国的时代魅力,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制高点,即使放到人类史上,也照样是无与伦比的。如果硬要去比,也恐怕只有古希腊时代的城邦诸贤。
然而,即使古希腊,也很难找出中国战国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舍命如豫让、荆轲,执着如孟轲,潇洒如庄周,海阔天空如邹衍,诡辩如公孙龙,等等。那个时代真正是五花八门,五颜六色。
与二月河不是一个路子
问:你和二月河在技术上的不同是什么?
答:我与二月河老师的不同在于,二月河写的是大清朝,中国专制王朝的末,我写的是先秦战国,中国专制王朝的始。在创作手法上,二月河老师的细腻描述是我望尘莫及的,他的风格我学不来。我只能探索并最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影视体白描。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用的全是白描式写法,既重结构,又重细节,既重人物,又重事件,既写虚,又写实。
问:对于“二月河之后最好看的历史小说”这样的评价,你作何感想?
答:这是某些人的阅读感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家各有各的阅读偏好。每个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也在微博或网页上看到过挑剔的评论。作为作者,我感谢鼓励这部作品的读者,更感谢批评它的读者。
问:你最佩服两个作家,一个是金庸,一个是二月河。二月河我们可以理解,至于金庸,是佩服他讲故事的能力吗?
答:金庸和二月河各有胜处。二月河善于描述细节,烘托背景,但金庸在故事立意、框架结构、主题开拓、人物塑造等方面更上层楼。换言之,金庸更会讲故事。
问:你开始写这个系列的时候,是作为畅销书来写,还是作为一本严肃小说来写的?
答:应该是作为畅销书来写的,但写作态度是严肃的。
问:你的英文和西学基础对你的写作有何帮助?
答:我认为,写作需要四种合力,一是爱好(兴趣),二是阅历,三是天赋(灵感),四是悲悯情怀。没有写作爱好,写起来就会很累。没有阅历,就没有东西可写,靠灵感生编接不到地气。没有天赋,十倍辛苦也是白搭。悲悯情怀是正气之源。仅拥有前面三条而无悲悯心,可以成为作家,却难以成为伟大作家。
西学基础应当归属第二条,阅历。阅历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素材,提升作家境界。学英文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不经由翻译之手(翻译皆不准确,尤其是文学),直接阅读西方作家的原味体验。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差异巨大,拥有西文基础,就可以从另一个文化视角反观东方文化。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