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凡:我雕刻的是人生--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张宗凡:我雕刻的是人生

2012年12月13日08:25    来源:湖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张宗凡在雕刻创新作品——仿青铜器竹鼎。 本报记者 刘银艳 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旧时称为宝庆的邵阳一地,靠着漫山遍野的南竹,成就了蜚声中外的滩头年画,也成就了历来被确定为宫廷贡品的宝庆竹刻。只是,在传统艺术日渐式微的今天,要让它们重拾往日的辉煌,靠的却是一份坚守与毅力,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就像这样一位竹刻艺人,他不仅将已渐渐被人们淡忘的竹刻艺术一点点拾起,他更不忘将这门技艺变成残疾的孩子赖以谋生的手段。

  本报记者 刘银艳 秦慧英 通讯员 罗健康 高扬

  11月21日,记者走进坐落在邵阳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里的宝庆竹刻研究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宗凡的办公室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窗帘是墨竹图案,博物架上是他自己最得意的竹刻作品,花梨木茶盘边点缀几盆小小植株,一派雅致。看得出他是个热爱生活也钟情艺术的人——“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

  一件满意的竹刻,包含了上万个动作

  见到张宗凡时,他正为又收到了一件师傅的作品而兴奋不已。这是一对颜色暗沉古拙的笔筒,筒身上刻着疏密有致的竹枝,看不出什么特别,却花了张宗凡3万元。

  “这应该是师傅创作顶峰时的作品,我最喜欢师傅那粗犷的刀法,有力度,大气。有的艺人竹刻的线条也许是一点点打磨出来的,但师傅刻的图案,一刀下去,从不修改。师傅流传在外的作品,只要有机会,看到了我就想买下来。”

  张宗凡的师傅,就是被人们誉为“铁笔曾”的邵阳竹刻第一刀曾剑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老今年刚过世,他那为数不多留传于世的作品,则更珍贵稀有起来,据说大一点的作品已价值10余万,但藏家一般不愿轻易转手了。

  张宗凡开辟了宝庆竹刻博物馆。一个3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大大小小50余件藏品,年代最久远的要数明末清初的竹刻艺人朱莲舫雕刻的八角方罐,它静卧在陈列馆最醒目的位置,器形精美,色泽光洁,雕工细腻,堪称精品。有时候,张宗凡会“躲进小楼成一统”,细细品味前辈竹刻艺术家们的风格与构思。

  曾剑潭收的弟子有好几个,却是这个“半路出家”的关门弟子对竹刻最为痴迷:“做了10余年的羽毛画,最终仍是对竹刻情有独钟。”

  1990年,张宗凡从衡阳师专美术专业毕业后,分到邵阳市一家工艺厂制作羽毛画。羽毛画也是省级非遗项目,但已有500余年历史的宝庆竹刻,显然更让他感到神奇。于是他白天制作羽毛画,晚上就跑到竹艺厂的老师傅家里学竹刻。“那时邵阳还有三四家竹艺厂。最辉煌的时候,邵阳的竹艺厂达到9家,从业人员近千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邵阳竹艺的出口量很大,光一种竹簧雕刻制作的包装盒,就很受外国人的欢迎。”

  “宝庆竹刻,涵盖了竹刻工艺中的全部手法,有竹根雕、竹青雕和竹簧雕,而竹簧雕为宝庆竹刻独有。浙江黄岩、四川江安等地都曾专门派人来学习过竹簧工艺。”2002年,张宗凡正式拜曾剑潭为师,主要学习竹青雕刻与翻簧竹刻工艺。

  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竹刻。艺人将竹子去青去节,剥削出竹簧,经煮、晒、碾等工序后,压平贴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抛光打磨,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

  “宝庆竹刻的珍贵,在于雕工的细腻与工艺的复杂,譬如要雕刻成一个花瓶,就有30多道工序,包含了上万个动作。光剥削出一片竹簧,就有300多个动作,才能把1厘米厚的竹基削成2毫米厚的竹簧片。而到了雕刻环节,费的功夫就更多了。”

  在张宗凡看来,宝庆竹刻好比一门接龙的艺术,而现在为世人所熟知的,只有竹雕艺人,那些真正掌握竹簧和器形制作的艺人,只能充当幕后的英雄。

  “自古以来,只有名雕工,没有名胚工。要传承好宝庆竹刻,必须做好胚工的传承。”

  可现在的邵阳,会做竹簧片的师傅屈指可数,也都是六七十岁了,会器形制作的胚工,则只有胡光荣一个老师傅了。

  “竹簧片,我霸蛮能做,而器形,则只会做一部分,推刨可能要差一点,当胚工要有很好的木工活。”看来张宗凡对宝庆竹刻的学习是相当全面的。

  “宝庆竹刻应成为生活必需品”

  前人发明了翻簧竹刻,今人又有什么样的创新呢?

  “现在我们把玉石雕刻的独特技法薄意浮雕创造性地引入竹刻中,出了不少好作品。”

  薄意浮雕,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得名。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

  过去的民间竹刻艺人,常不拘小节,有时会有极夸张的表现手法,而对于科班出身的张宗凡来说,却总会先创作,再雕刻,对绘画技艺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的作品就更注重整体构图意境美,在疏密有致的线条中,营造出极具金石韵味的古典中国画,形成典雅秀美、明快飘逸的艺术特点。

  “过去跟着师傅学,临摹得最多的是唐伯虎的画稿,现在我更喜欢表现本地风土人情的创作,如新潇湘八景、崀山风光、湘西吊脚楼,湖南本土的文化品牌就应该展现最有代表性的本土风光。”张宗凡雕刻的被誉为“丹霞之魂”的邵阳崀山的辣椒峰,曾在上海世博会上获得广泛好评。

  去年年底,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活动中,张宗凡携10余件作品参展,件件为人称道。有个陕西籍的女士,前后来了3次,最终买走了一件单页座屏。拿着这些钱,张宗凡换回了整整一箱子书,受其中一本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藏品画册的启发,张宗凡回来后开发了仿青铜器竹鼎系列,简洁典雅,很受现代时尚人士欢迎。

  正因为如此,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号有点敏感,他说遗产听起来像是要消失的东西,而在他眼里,宝庆竹刻正是大有可为。

  “历史收藏品系列、竹包装系列和旅游产品系列等近百种产品,都将为宝庆竹刻的发展带来生机,宝庆竹刻应成为生活必需品。”张宗凡还认为,邵阳的非遗项目仅次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非遗大户”,政府应打好这张牌。

  “就像这片竹簧,它经历了千劈万削,只为等待在它上面雕刻精美的图案,人生也是如此”

  采访中,最令记者震撼的是张宗凡个人出资与邵阳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办的宝庆竹刻培训基地。在这里,他收的学生很特别,都是学校里的残疾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聋哑人,有的患有自闭症,有的甚至终身只能坐在轮椅里。

  “基地已经培训出30多个孩子了,目前在校的又有9个学生。他们学得了一技之长,就有了养家糊口的能力。”而且,基地招收的这些学生,吃住由学校负责,材料费由学校和张宗凡共同承担。

  对于张宗凡来说,要教这些孩子,付出的精力要多得多。他们完全没有美术基础,张宗凡就从书法、绘画入门一点一点地教,再教他们雕工。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他都会深感欣慰。

  张宗凡说,其实这些孩子也是蛮有灵性的,他们有的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的手艺同样超群。在今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的作品“潇湘神韵”,就是张宗凡与他的聋哑学生曾汝屏共同完成的。小曾跟着张老师学艺4年,现在是张宗凡的助手了。

  残疾学生刘祝亮,学成后回到隆回,每个月制作两件作品由母亲送来,张宗凡则不管作品能否卖掉,先支付1300元手工钱,“只要研究所在,就有孩子们一口饭吃。”小刘现在也成了家,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残疾的孩子很可怜,但家长的心更累。”原来,在张宗凡看似忙碌风光的背后,却有着令人唏嘘的隐情。他的大儿子,生下来就是个脑瘫患儿,为了这个孩子,一家人付出的精力和心血,的确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正是这样的感同身受,2007年初,张宗凡在一次政协会议中与邵阳市残联教育科科长聊天,两人达成共识,决定为这些苦恼的家庭分忧。

  “也许很多父母,想要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可对于我来说,我只想看到他能正常走路。”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上天也没有垂怜,今年4月,儿子又被查出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采访中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他在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记者也一时语结。

  “其实谁不会经历一些沟沟坎坎呢,就像这片竹簧,它经历了千劈万削,只为等待在它上面雕刻精美的图案,人生也是如此。”张宗凡话锋一转,又跟记者聊起新的招生计划来。

  原来,张宗凡的这些残疾学生,学习技艺没问题,但要承担起作为传承人的社会责任,尚有欠缺。但一直令他感到遗憾的是,普通高校和中学里的学生来报名学艺的却没有。

  不过,他仍很淡定:“竹刻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活儿,而现在的人又太浮躁。我不着急,继续慢慢找,每个行当都会有痴心的人来求学,像我一样。”

  ■人物小档案

  张宗凡,湖南武冈人,1968年9月出生。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2010年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传承人。1990年在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邵阳市工艺总厂从事民间工艺美术设计工作,之后跟随宝庆竹刻当代高手曾剑潭潜心学习,技艺日渐精湛。2012年6月,他创作的《潇湘神韵》荣获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06年,张宗凡创办宝庆竹刻研究所,随后又在邵阳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创办宝庆竹刻人才培训基地,致力于宝庆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