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五七、百天和周年--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祭祀的五七、百天和周年

2012年12月11日05:40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渠开选

按照我们鲁南这一带的民间习俗,前不久我回滕州老家,为去世不久的二姐夫烧“五七”纸,这是殡葬后的第一次祭祀活动。烧“五七”纸,简称“五七”,时间就是从死者去世那天算起的第五个七天的最后一天,“五七三十五”,即第三十五天。但说这个“五七三十五”,只因为是个“整齐”的数,便于默记,实际执行起来,“死规定”中还有个“灵活”掌握,这个日子还会“缩水”,即在“三十五天”中还要减去死者本人的“一天”,减去两个儿子的“两天”,三十五天就会少了三天,只有三十二天了。
祭祀时,他的子女,还有其他的近亲,是必须参加的。地点是坟前,祭品主要有纸箔、香烛和供品等。纸箔代表的是银钱,香烛渲染的是环境气氛,供品是为逝者提供的衣食等生活物品,如水果、糕点、菜肴和烟酒等。其实,这都是活着的人替死去的人想象的,是子女亲属心愿的一种表达,一种精神的寄托,大体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生死两隔,再也见不到你了,给你这些,那你就在天堂去尽情享用吧。祭祀完毕,子女身上的白色孝衣,以及其他一切所有表示孝的饰物,要一一脱去,恢复平时的服饰。
其实,“五七”纸烧完,作为殡葬后的祭祀活动还没有完,后面还有两次,一次是烧“百天”纸,一次是烧“周年”纸。至于时间规定,这两次就不再打折扣,即“百天”就不多不少要在第“一百天”那天进行,“周年”按农历计算,要在“一周年”那天进行。活动的形式大体同烧“五七”纸,但规模则有所变小了。
若要追究这“五七”、“百天”、“周年”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何人订立的,恐怕谁也说不清,估计应该是与其他的民俗一样,产生于民间,并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活动内容来看,唯心的成分居多,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但若从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心情和敬意来看,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若论起时间的安排,更是有一定的道理。亲人去世,后人悲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悲痛,集中的表现是在殡葬期间,但是,殡葬完了,怎么办?从此忘却,这不可能,也太不合情理;若老是终日沉浸在悲痛中,那生者又该如何去继续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呢?所以,应该有个“渐变”的过程。大概基于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就渐渐有了这“由浓到淡”、“由密到疏”的悼念过程。若算一算间隔时间,倒是挺有趣的。三个阶段,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规律是后一个间隔大约是前一个间隔的三倍,三个三十五(天)大约是一百(天),三个一百(天)就大约是一年了。当然了,等这三个阶段的祭祀活动过后,就可转入正常的悼念,即每年的清明节和“十月一”的扫墓和上坟了。
由此说来,每一个民间习俗,尽管有不科学的东西掺杂在里面,但都来自生活的实际,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这都是前人的一种智慧的结晶,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就能在民间长期流行而不能轻易消除掉。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