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为何错成“三味”--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三昧”为何错成“三味”

2012年12月11日05:40    来源:齐鲁晚报    手机看新闻

  平时读书看报,包括大报大刊名报名刊在内,不时看到上面有作者对“三昧”一词不甚了了,将“三昧”错为“三味”。
□彭友茂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新、旧词典里,都能很容易查到这个词,释义多几个字少几个字,没有质的差别。而三味就不同了:我查了查,不论是建国初期出版发行的《四角号码词典》,还是2012年6月出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里,都见不到三味的踪影。
词典里“三味”的踪影难觅,是否意味着世间压根儿就没有三味之说?不,词典里没有,生活、史料里有。最典型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位于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的故居附近,是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下面四种:(一)当年的房主,鲁迅的塾师、清末秀才寿镜吾认为“读书有味”,加之书屋后园子里种了梅花和桂花两种树,称为“二味”,合起来便是“三味”。(二)寿镜吾的孙子对“三味”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思是为人要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三)三国时的学问家董遇曾说过,冬天是一年中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多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多余的时间,劝勉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来努力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对董遇的这一说法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学习中就要凭借“三余”精神努力进取,并据此将“三余书屋”改为“三味书屋”。(四)《增广诗句题解汇编》卷四载李淑《邯郸书目》:“诗书为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xī)醢(hǎi),是为书三味。”意思是说,经书如肉汤,史书如肉块,子书如肉酱,读这三类书正如品尝这三种食物一样,各具特色,风味迥异,称之为“三味”,因而将书房取名为“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用法是,一服中药剂量里若含有若干种中药材成分,多用“味”作量词来称谓:含一种成分叫一味,含两种成分叫两味,依此类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就因由六味中药材组成,其中熟地黄为君药,故名之。看来,同为味,词性也不相同:三味书屋和成语五味俱全(酸、甜、苦、辣、咸)里的“味”属于名词,六味地黄丸里的“味”属于量词。而不论是以名词的形式出现还是以量词的形式出现,它们都与三昧之“昧”的含义、用法相去甚远。
想来,有些人把“三昧”搞错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压根儿不知道词典里有三昧,误以为三味就是三昧。他们文章里使用的“三味”,词义是三种味道。但熟悉三昧、水平较高的读者根据其上下文能判断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三昧”。这样,作者写的是三味,读者却读出了三昧——作者虽没“走出”三味书屋,却也“曲径通幽”,歪打正着。二是作者隐隐约约朦朦胧胧大体上知道三昧的意思,但并不知道“昧”字的读音,加上“味”、“昧”长得像双胞胎,极易混淆,所以,具体使用时,鲁鱼亥豕,张冠李戴,让形相近、性相远的“三味”做了三昧的替身。
总的来看,在现代汉语里,三昧一词的使用范围较大。相比之下,除了鲁迅先生散文里叙说的三味书屋广为人知外,三味的使用量小面窄。加上“三味”没有相对固定的含义,所以,它至今没能被词典收录。正因为如此,很少能见到有人在该用三味的地方用了三昧。倒是一些常在报刊上露脸的人,在该用三昧的地方错误地使用了三味,贻笑大方,却浑然不知。从这点看,认识不认识三昧,能否正确地理解、把握、使用三昧,也可当做一把尺子,用来量一量文章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