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拳汇 极武之魂--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百家拳汇 极武之魂

2012年12月11日03:14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汇极拳第七代传人赵文光年轻时的练功照

刀枪对练

  2012年8月,在济南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上,有一种拳法脱颖而出,令专家眼前一亮。这种名为“汇极”的拳法历经七代单传,从创始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自此逐渐走进公众的视线。

  汇极拳在默默无闻的300余年发展历程中,几度面临失传的危险。这种拳法为何取名“汇极”,在它的传承中又有几多故事?在年近八旬的汇极拳传人赵文光的讲述中,我们回到了拳影迷踪的历史中……

  为功名 三次武举

  据赵文光介绍,汇极拳创始人赵之枞是德州市齐河县油房赵村人。赵之枞家境富裕,自幼习文练武。他身材高大,力量超人,善骑射,出战时手持大戟,背插双戟,斜挎弓箭,威风凛凛,将大戟和双戟使用得炉火纯青。他马上骑射功夫更是厉害,百步穿杨是他的独门绝技,且熟读兵书,写一手好字。

  清康熙年间,赵之枞进京参加武举考试。当时考试分一、二、三场进行,一场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场。一、二场比赛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首场试马上箭法,马射之术,距人三十五步。赵之枞驰马三趟,发箭九枝,连连中靶。由此赵之枞入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为九枝箭,赵之枞也全中。步射后,试“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包括开弓、舞刀、掇石。弓按照硬度大小,分为三种,赵之枞选择了硬度最强的弓,连拉三次,每次皆可挽弓如满月。

  “技勇”的第二项是舞大刀,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种。赵之枞取其最重者,精准地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而到了第三项则是考验爆发力的“掇石”,即“拿石墩子”。石墩子最少200斤,有提手,考试时,考生将石墩提到胸口,然后再将石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就像左右翻看印章似的,但动作只有一次完成才能算作合格。赵之枞膂力过人,举重若轻地完成了“献印”。

  而到了内场试策论时,对大多数武人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当时考“论”两篇,按照试题写议论文。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赵之枞的文章内容出彩,写的小楷苍劲有力,颇有《灵飞经》之韵,令考官大加赞赏。在清代科举考试,哪怕是武举,书法的优劣几乎与文章的优劣并重,所以赵之枞便顺利进入殿试。

  殿试时,康熙帝一看赵之枞相貌奇丑,心中微凉。待问他姓名,赵之枞说话声音沙哑怪异,咬字不清,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清楚。康熙帝心想若点上如此状元,怎能让群臣信服,便弃之不用。赵文光说,“祖师爷后来又连考了两次武举,但都因为形象不尽如人意,进了殿试以后,没有被朝廷选用。”

  赵之枞三次考武举失败,深知自己为官无望,便开始云游天下,结交民间武林高手和绿林好汉,与他们切磋武艺,意在研究、挖掘武术精髓,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他将内家拳和外家拳及多种拳派的众家之长进行了汇总,归乡后创制了“汇极拳”。此拳寓有“汇天下之精华,极世间之英才”之意,博采众长、朴实无华,招式的变幻中有技击意义。据赵文光介绍,汇极拳形似外家,实为内家,以抖、寸、崩、缠、坠为主要发功,有刚柔相济、节奏短促的特点。

  向来痴 练武遭劫

  据赵文光介绍,赵之枞膝下只有一子,本想将汇极拳传授于其子,但其子不愿受练武之苦,离家出走。后其子从军,官至千总,至今在齐河县油房赵村仍有“千总坟”。

  后来,赵之枞家门口有一乞丐来讨饭。赵之枞见这乞丐年龄虽小,但身高体壮,一表人才。问其姓名、年龄,小乞丐答曰颜军烈,时年13岁。赵之枞问他为何要饭,颜军烈回答说自己父母双亡,无人照管,为图生存,帮地主家干苦力活,只因饭量大,地主不愿续用,便将他赶出家门,从此他便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

  赵之枞听完颜军烈的悲苦身世后,将他收留在家中做活。颜军烈勤劳吃苦,加之身体素质过硬,赵之枞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认为其是可塑之才,便收他为徒,教他学文,传授汇极拳。颜军烈练功刻苦,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后来,赵之枞带他进京参加武举考试,想让自己的徒弟实现最初的愿望。颜军烈不辱使命,三场考试之后顺利进入殿试,被朝廷选拔为武将,领兵打仗,屡建奇功。

  据赵文光介绍,颜军烈还率军攻打过台湾。一次兵败,他被敌人追赶至山涧,骑战马跃山涧时,人从马上掉下,坠入山涧,幸而被树干托住。彼时天色已黑,追兵未发现此情况,便撤去。战马却迟迟不走,把脖子上的缰绳踢下山涧,欲拉颜军烈上来。缰绳长度不够,马便屈腿跪地,颜军烈探到缰绳,抓之而起。颜军烈一直供养此马,至其老去。据说此马“老骥伏枥”时,只要主人到跟前,立即站起,等待千里之行。

  赵之枞见徒弟如此成器,心中自是高兴。不过他依然痴心研究武术,结交江湖人士,相互切磋武艺。但他的行为被当时的官府认定为结党暴动,朝廷下令将他全家抄斩。据赵文光介绍,官府派兵抄赵之枞家的领军人中就有他的徒弟颜军烈。

  虽然是师徒关系,但颜军烈不能违抗军令。颜军烈便动了一下脑筋,在跨马追赵之枞时,故意将箭头折掉。第一箭射出,赵之枞身穿盔甲,没有感觉到威力。待颜军烈欲放第二箭时,赵之枞心想死在徒弟手里并不丢人,豪气顿生,把盔甲扯掉,但箭到身上仍无伤痛。赵之枞心中正疑时,第三箭已赶至身后,他顺手将箭接住,看箭头已无,便明白了徒弟的用意。待第四箭射中之后,他趴在马上装死,徒弟再未追赶,这才死里逃生。

  海岛上 著书立论

  据赵文光介绍,赵之枞一家人中仅逃出他自己。后来他一路向东,逃到山东最东面一个叫做“天尽头”的海岛上,从此他在此地隐居了下来。这里人烟稀少,官府的统治力难以触及。

  海岛上的渔民常被海盗侵扰。海盗们绑架人质,索要赎金,骚扰渔民的正常生活。赵之枞听说后,便拔刀相助,凭自己一身好功夫,多次打败海盗,解救人质。后来,海盗之患平息,渔民安居乐业,赵之枞还是痴迷于研究武术,经过多年的探讨、研究、总结,他将汇极拳的技术理论详细地撰写下来,里面涵盖了汇极拳的拳谱、器械谱等。

  据赵文光介绍,他早年看过此套拳谱,只可惜毁于“文革”浩劫。赵文光回忆说:“这套拳谱不光有武术拳法的记载,还记录了很多智谋,比如不能‘暴虎冯河’,在比武时要做到‘目不逃,腹不挠’等等。”更为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损毁,赵文光已无法追溯汇极拳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的渊源,只知他们的姓名分别是宋根原、张玉忠,人已不存,故事也已散佚,但是拳法还是幸运地传承了下来。据赵文光介绍汇极拳的第五代传人是一个号“凌空”的和尚,此人是一位反清义士,是义和团运动中的闯将。义和团失败后,凌空遭清政府追杀,无奈假扮成和尚云游到济南。

  一天,凌空和尚在济南营房后街(在今泉城广场附近)的集市上,碰到一个年轻人在卖核桃的摊位前,仗着手劲大,将几个核桃捏得粉碎,戏耍卖家说:“你这核桃不新鲜,怎么能是今年刚收获的呢?”卖家苦笑着解释。凌空在这年轻人身后拍了一下,让他数数捏碎了几个核桃,好赔钱给卖家。可因核桃已碎,不知其数,凌空便让年轻人把背后的青袍拽到前面,数数上面的洞。年轻人一数,青袍上有若干小洞,才知其每捏一个核桃,和尚便捏一个洞。能在衣服上捏出小洞,那得是什么功力,年轻人知道遇上高人,便乖乖就范。

  付钱后,年轻人紧追凌空不放,企图拜凌空为师。凌空开始不肯,年轻人通过多种方式感动了凌空,最终答应收他为徒。凌空在年轻人家中住了四年,将汇极拳倾囊传给年轻人。在这四年中,凌空白天教年轻人练武,夜间经常外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大家都一概不知,也无人敢过问。四年后的一天,凌空得知清政府发现了他的行踪,便悄然离开,从此杳无音讯。年轻人听说凌空姓王,是一位反清义士,后来跟随了孙中山先生,做地下联络官工作。而这位年轻人,正是汇极拳的第六代传人赵清慕。

  众徒弟 唯传一支

  在赵文光的记忆中,赵清慕身材高大,腰细膀阔,但不善言谈,两眼炯炯有神,咄咄逼人。赵清慕家境较好,一生从商,自幼喜爱武术,巧遇凌空,得其真传后也是路见不平,行侠仗义。赵清慕打破单传的祖训,一生收徒三人,分别是大徒弟刘汝清、二徒弟董纪厚和三徒弟赵文光。他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但从不打骂徒弟。不过他惩罚徒弟也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二指弹,倘若哪个徒弟练功时犯错,他就用二指弹头以示惩罚。

  据赵文光介绍,大师兄刘汝清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平时看似不像练武之人,可是一交手,却判若两人,精神抖擞,势不可挡,两个师弟都不是他的对手。汇极拳六代所传的文字资料,都存于刘汝清处,后来这些资料在“文革”期间被烧毁。

  二师兄董纪厚,出徒时正逢抗战时期,为了保家卫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英勇作战。赵文光说:“在抗美援朝时,他又随部队去了朝鲜,负伤后回国,转业到东北,从此失去了联系,也不知他是否授徒。”

  汇极拳流传300余年,最终又回归到赵氏。第七代传人赵文光出生于齐河县油坊赵村,与创拳人赵之枞是本家。他从小跟父亲在济南长大,其父与第六代传人赵清慕是挚友。13岁时,经其父介绍,赵清慕破格收他为三徒弟。只有他一直在赵清慕身边,继续传承汇极拳,于1986年收徒七人。近年来,赵文光将汇极大拳、汇极小拳和汇极养生功等撰写成册,并对外交流,为汇极拳的传承打开了新局面。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