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特色的外冈新镇。
农民动迁安置基地。
均张海峰 摄
本报记者 黄勇娣
嘉定区地处上海的西北部,而外冈镇则位于嘉定区的最西北。虽然这个镇向来不太高调,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这里成陆于6000年前,史载有着古海岸遗址,冈身之外就是浩瀚的大海,因此得名“外冈”,也有“上海古外滩”之称。南宋时,外冈即形成集镇,迄今境内古迹众多。
过去若干年,由于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外冈镇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但如今,随着嘉定新城和国际汽车城的建设,处于这两个热点板块边缘地带的外冈镇拒绝“边缘化”,主动对接新城和汽车城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如今,在这里,市郊最大规模的宅基地置换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并实现多赢;而且,该镇还由此成为了市郊深入推进“三个集中”最有成效的先行先试区域之一;与此同时,一座“田园牧歌”式的特色新镇正在悄然崛起……
“古外滩”的不懈努力
虽然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但外冈人说起其历史“家底”无比自豪。一句“上海古外滩”的称呼,就让人顿生敬意。
这里的古迹还真不少。比如始建于梁天监十年(511年)的江南三大名寺之一的吴兴寺,就证明了该镇是至少有着1000余年历史的古镇。同时,还有古烽火台马鞍山、葛隆药师殿、钱氏宗祠、钱大昕墓、望仙桥等。在冈身及当地盐铁河外冈段出土的鲸鱼脊椎,在该镇陈周村、冈峰村出土的须鲸鳍骨,也证明了古外冈属海洋范围。此外,在外冈出土的春秋、战国、西汉等时期的陶鼎、玉璧等珍贵文物,也证明了2000多年前外冈地区的人们已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生产艺术。据介绍,嘉定区博物馆收藏的较有价值的文物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外冈。
同时,外冈可谓名人辈出,既有具有全国影响的文人学者,也有维护民族利益、伸张正义的爱国志士,还有抗击外族侵略、反抗强权统治的英雄人物。比如钱大昕就是清代乾嘉学派中的领军人物,被称为“清代史家第一人”,其十四世孙钱其琛作为中国外交界的长期领导人,以明智、务实、灵活的外交手段活跃在中国外交和世界舞台上。此外,还有“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中医司令”吕炳奎等。
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而且这里洼地较多,自然条件上“先天不足”,外冈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薄弱。虽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冈镇的乡镇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较零星,当地还是以农业为主,即使到目前为止,外冈镇的粮田总面积仍然居于全区的第二。
进入新世纪,随着嘉定国际汽车城的建设,以及近年嘉定新城的启动建设,外冈镇不再甘于处在边缘地带,而是努力化劣势为优势。该镇党委书记唐忠表示,如今,外冈镇有意识避免“边缘化”,逐渐争取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可以主动对接嘉定新城和国际汽车城建设,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扭转地理上的“偏远”概念,利用与江苏太仓和昆山接壤的优势,将外冈镇打造成通往 “长三角”经济腹地的重要门户。
主动作为带来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03年,该镇税收还只有1.54亿元,到今年有望增加到15.2亿元,几乎达到了原来的10倍;与此同时,镇级地方财政收入也由原来的4000万元增加到了3.3亿元,增长十分迅速。不仅如此,该镇还呈现出了全新的气象,在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多项探索都走在了市郊前列。
宅基地置换:市郊规模最大
今后,城镇化将是推动市郊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宅基地置换则将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在外冈镇镇长陆晓忠看来,宅基地置换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农民可以不花一分钱就住上城里的楼房,而原有宅基地归并复垦后,可以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在这个过程中,新市镇建设也获得了更多的土地空间和资金支持,城镇化得以更快推进。
但在不少地方,宅基地置换一直是个艰难推进的过程。外冈镇副镇长项平告诉记者,要顺利推进宅基地置换,关键要做好三个核心平衡,那就是耕地不能减少、资金必须实现平衡、农民必须满意。正是做到这三点,外冈镇如今成为了市郊最大规模的宅基地置换试点街镇,预计近两年全镇的一半农户将通过宅基地置换进入城镇。
据介绍,2004年底,外冈镇成为全市第一批宅基地试点镇之一,并率先启动。 2009年,首批1128户农民拿到了城镇里的新房,腾出的977亩宅基地现已全部复垦,除去动迁安置房建设及动迁企业用地平移,不仅节余了485亩土地,还将分散的农田连接成片,方便了机械化的操作,交由村级合作社农场专业合作社经营,产生了规模效应。节余的土地,用来开发低层低密度的精品房,迄今已建成3个风格独特的住宅小区,具有江南田园特色的新镇渐成气候。
农民为何欢迎宅基地置换? 70多岁的张亦芳阿婆,用自家的动迁案例讲述了农民们尝到的甜头。张阿婆是首批宅基地置换试点的动迁户,如今她家已在农民动迁安置基地——外冈新苑有了3套新居,1套76平方米的小套老两口自己居住,2套128平方米的大房子,儿子和女儿各一套,一家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张阿婆动迁后还加入了镇保,加上之前的村干部退休补贴,现在每月的退休金在千元左右,而她的老伴退休前是中学高级教师,每月的退休金也有3000元左右,老两口生活过得十分宽裕。
镇党委书记唐忠说,该镇的宅基地置换工作,特别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新建商品房小区选址紧挨着镇区,农民搬入后生活更加方便舒适,而且宅基地置换的面积基本“拆一还一”,大部分农民动迁后都能获得两三套商品房,而且一拿到房子就获得房产证,可直接上市交易。也因此,对于农村宅基地的置换,当地农户表示热烈欢迎,其中不少人还主动找到干部要求尽快动拆迁。
除了确保耕地不减少,外冈镇的宅基地置换还成功实现了资金平衡。在宅基地置换中,动迁资金、农民加入社会保障的资金、动迁安置房的建设资金加起来数额较大。资金到底从哪里来?外冈镇的试点工作,直接引入了区属国资企业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公司来“代办”,企业先行垫资,完成动迁、社会保障缴费、动迁安置房建设,再通过节余土地的开发获得回笼资金。比如外冈镇的“顺驰兰郡”商品房的开发,就是使用了置换中节余的400多亩土地,由国有和集体控股的项目公司负责开发,实行市场化运作,51%的项目收益用于补贴宅基地置换。目前,外冈镇农民宅基地试点已实现了资金平衡。
现在,外冈镇又正式启动了第一批宅基地置换工作,预计近两年内又将有2300多户农民“置换”进城镇。未来5—10年,全镇8050户农民有望全部通过宅基地进城镇“上楼”。
打造“三个集中”的先行先试区
而随着宅基地置换工作的成功推进,外冈镇也有望成为市郊深入推进“三个集中”最有成效的先行先试区域之一:除了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经营随之向规模化集中,产业发展也向园区集中。
农民宅基地归并复垦后,外冈镇开始大手笔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该镇的高水平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就是在葛隆农民宅基地置换后的土地上开工建设的。项目置换了零星农户35户,面积达到1200多亩。通过建设,这里彻底改变了原有田块狭小、土地高低不平、田间设施较差的现状,实现了田块整齐、土地平整、连片成方、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格局。预计到今年底,该镇还将再启动8700亩高水平粮田的项目建设,届时全镇将真正出现一望无际的万亩粮田基地,展现出一幅“风吹麦浪连天碧,幽幽稻花十里香”的壮阔画面。
镇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设施粮田建成后,可以达到“百日无雨不成灾”的抗风险水平,而且,农田水利生产效率可提高15%,肥料利用率提高5%,耕地土壤肥力达到高产、稳产地力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通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还能有效节省劳力;大片的农田也将进一步改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该镇还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并精心打造田园牧歌式的江南水乡环境。目前,镇里已按照AAA级旅游景点的标准,推进一座蜡梅主题公园的建设。现在,占地1000亩的蜡梅生产基地已经形成,蜡梅景观区也已初具规模,还连续举办了两届蜡梅节。此外,该镇还通过块、片、线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绿化网络,其中在大陆村就建设了1000多亩的森林公园,整个镇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40%。曾经的农业生产“洼地”,如今也化劣势为优势。近年来,该镇除了大力推进河道整治,还有意识沟通水系、开挖人工湖等,逐渐恢复了“河湖相连、水绿交融”的江南水乡风貌。
宅基地置换,还为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较多的空间。现在,该镇的工业板块主要规划了两个集中的园区,分别是上海市级工业园区外冈工业园和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去年和今年新落地项目有望达到70个。在外冈工业园,入驻企业已达到300家左右,目前正在着力调整、升级。而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则是主动对接嘉定国际汽车城的产物,目标是建成以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和产业化为主导,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创新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为配套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性汽车产业基地。目前,基地首期已有10多个优质项目落户,保守估计达产后产值可达150亿元左右。
利用宅基地置换的节余土地,外冈镇正以每年200亩左右的土地出让速度,推进“田园牧歌”式特色小镇建设。整个特色小镇将主要以高质量、高品位、低密度的联排、联体住宅为建筑风格,凸显“亲水、融绿、生态、宜居”的江南水乡特色,先期规划范围达到1600亩左右。走进当地已建成的一个高档小区,只见开阔的河道蜿蜒向远方,岸边种满了垂柳、花草等,而一栋栋英伦风格的漂亮别墅就这么实现了“傍水而居”……类似的生态小区,将在特色小镇中不断涌现。
副镇长项平展望说,不久的将来,方圆51平方公里的外冈镇区域内,将有30多平方公里展现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景象,12平方公里是集中的产业园区,7平方公里将是新兴城镇区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该镇的东北区域,还将出现一座大型郊野公园,有望进一步扮靓这座“田园牧歌”式的江南水乡特色镇。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