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习作:内容在前,形式在后 (二)--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少儿习作:内容在前,形式在后 (二)

2012年12月05日14:56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朱老师讲习作

  少儿习作,写什么的问题,总是在第一位,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孩子只要有了好的写作材料,轻轻松松地按顺序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有经验的老师始终把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材料,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种将特殊能力常态化训练的意识和做法,使他们带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优于其他班级。我们看见过军人的挺拔姿态和利索举止,他们在普通未受训人群中显出的风采,就是常态化训练的结果。

  初识爱菊小学的蒋昕老师

  笔者与蒋昕老师相识于多年前。那时,她还在徐汇区边缘的一所学校任教。有一次,笔者参加了他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内容是向全体语文老师反馈巿教研室的调研结果。当年,每个区抽调强、中、弱三所学校,每个学校出一个五年级教学班,参加语文测试。恕我直言,她的班级是代表弱的学校出席的。但是,测试的结果特别是作文这一块,她教的班级不但不弱,而且还很强,特别体现在写作材料的多姿多彩上。全班学生的写作内容没有一篇与他人互相撞车,而且整体的文风是自由清新,无套话、不僵化,文通句顺,词句达意。学生分节、分段的习惯良好,记叙与描写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写作质量来看,没有两极分布现象,比较整齐。作为一个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了一辈子的老教师,笔者深知执教者在其中的甘苦。

  按照要求,笔者将以上情况向他们全体语文老师作了反馈,并谈到了个人的体会:若整个班级学生呈现这种习作的理想状态时,背后一定是执教老师大量的、细致的、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工作在起作用。说到此处,突然发现斜对面听讲的老师中,出现了一双闪着泪光的眼睛。这双眼睛分明道出了今天的被理解与被肯定是不期而至始料未及的。她应该就是蒋老师。与此同时,老师们向笔者介绍了蒋昕。蒋老师给人的印象是年轻、自然、纯朴、知性,柔韧中隐含着折而不挠的气质,体现着一种教师之美。

  从那次见面至今差不多有十年了,知道她换了学校,知道她更成熟,更有经验了。这次见到她,感觉她増添了沉稳和从容,但依然内敛、矜持。

  蒋老师的习作常态化训练

  蒋老师总是从三年级接班,直到送学生毕业。从作文教学来说,这正好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发展期。蒋老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们三本作文本上。笔者请了几位资深的教师,一起来翻阅蔣老师作文教学的三个本子。

  第一本:习作材料积累本老师要求学生每天记下自己的发现所得。发现习作的材料后,只要写上一两句话即可,给自己的记忆拄一个支撑。翻开一看,就能记起一件件曾经发生的有意思的事,一个个有意思的人,一件件有意思的物和景。老师同时要求,在一两句话的记叙后面,必须再写一句自己当时的心情或想法。这样的记录,可以看做是一篇文章的雏形。

  咨询蒋老师:这个每天都要做的作业,占用学生多少时间呢?

  蒋老师答:平均几分钟吧。毎天都写,学生已习惯了。他们往往在一个值得记录的事发生时,就已想好了在本子写下来。所以,翻开材料本,腹稿已是现成的了,写起来就会很快。

  对此,老教师们的议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议论1这让我想起积叶成章的故事。半耕半读的中国文人在地里劳作时,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摘下树叶做上记号,放在喝完水的坛子里,收工回家后取出来整理成文章。

  议论2我觉得更像看见小儿捧着一个储蓄罐,平时把零钱一个个塞进去,需要时就有整笔的钱了。这主要是让孩子懂得了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聚沙成塔的好习惯。

  老教师们对蒋老师说:我们以前也有类似的本子,叫观察记录本,明确一个观察对象,然后记下它们细微变化,但你这个本子学生用起来更自由,观察的内容更包罗万象。

  还有老师对蒋老师说,我们过去也有一个小练笔本,每天一篇地写,效果当然非常好,但是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不太适用于如今的紧张状态。你的材料积累本,既继承了好的作文训练传统,又相对省时省力,它是有生命力的,你能坚持做下来,很不容易。你坚持的,是教师的良心;发展变化的,是教师的智慧。

  第二本:随笔本老师希望是一周写一篇,但是学生有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你写得认真,老师批改也一定是倾情而出。你写得马虎,老师也只能马虎地浏览一遍,做一个批改符号。老师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做硬性的规定。

  咨询蒋老师:在这样特别的要求之后,学生的完成情况如何呢?

  蒋老师答:学生是很会运用自己的选择权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认真做。随笔本成了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如果他们正好特别忙,没有时间做,放弃作业时,也很坦然,因为他们有选择权,不用纠结,不用忐忑。

  对此,老教师们的议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议论1这个理念很新。学习说到底是以学生的主体要求为出发点的,老师要有服务意识。我们过去比较强调整齐划一,效果不好。

  议论2方法的背后一定是有理念做后盾的。我在欧洲参观过幼儿教学。他们的学生在教室里并不统一上课。老师把各学科的教学目标设定好,放在不同的学习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从哪里开始,在何处结束可以自己做主。比如,老师把阅读区设置在一个大浴缸里,电脑学习放在角落的小书桌边,桌面游戏放在课堂中间。学生可以任意从某项开始,完成后到其他区域学习新本领。老师则在教室里不停地巡视。学生之间互帮互学,老师在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边上停留的时间最长。蒋老师的做法与此种教学类似,理念也很接近。

  议论3我翻阅了十本随笔,除了写学校组织的活动等共同的题目外,大多是不一样的题目和内容,许多特别的生活素材让人目不暇接。像《漏油记》、《缝针》、《善良心与可怜人》、《骗子》等文章,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学生们发现材料的本领越来越强了,常常还超越素材本上的内容。老师的评语也着重于对材料的肯定和习作态度的表扬上。

  第三本:常见的作文本翻阅还能感觉到写作和批改的质量都很高。大家纵向看完这三本本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明确了。第三本作文本是规定的作文,学生是华丽地完成这本子上的作业的,整体上非常漂亮。细看老师的评语,还是以对学生习作内容的评价比例较高,还是以与学生的情感、思想交流比较多。

  咨询蒋老师:在各类考试前,在作文上还要做什么特殊准备吗?

  蒋老师答:我也想不出做怎样的准备,最多让学生翻阅一下素材本,重忆一些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相信他们总有内容可以写。

  对此,老教师们的议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议论1蒋老师的三本作文本,像庐山上的三叠泉。生活中的涓涓细流先是汇集成泉,一节一节往下流,最后集成一大潭水,永不干涸。

  议论2一位老教师放松地用上海话评论说:“我说嘛,这才大考大白相、小考小白相、不考不白相。”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