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陈意俊
李蔷收养的流浪狗对她特亲热
与收养的流浪狗一起看电视是李蔷夫妇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
休息时李蔷常和自己店里的员工交流猫狗经
家里的阁楼变成了猫舍,每天与丈夫一道喂食·清理
李蔷十分爱好戏曲
首席记者 潘高峰 文本报记者 陈意俊 摄
30多岁的李蔷是一个女老板,做外贸服装生意、开饭店。但在她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是开一家专门收留流浪猫狗的爱心宠物乐园。从2002年带回第一条流浪狗“青青”,到一个星期前收养小乳狗“发发”,李蔷已经抱回了60多条被人遗弃的小生命。李蔷说,“你可能不相信,我工作的动力,有一大半是来自这些可怜又可爱的生命。”
人生充满了
与它们的偶遇
“从小我就喜欢小动物,但父母不让养,我只能去宠物店的橱窗外,跟那些小可爱说话。”上大学期间,朋友送给李蔷一条宠物狗,她如获至宝。“我给它起名‘咩咩’,因为它长得像一只小羊。”遗憾的是,第一次养狗没什么经验,“咩咩”不久病死,李蔷为此哭了。
大学毕业后,忙着实习、工作、出差……李蔷把对小动物的喜爱埋在了心底。但男朋友为讨她欢心给她买了一只“泰迪”,一下又把她的梦想唤醒。
后来,李蔷开始学做外贸生意,在这期间,她收养了人生第一条流浪狗。“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听到窗外有很轻的狗叫声,跑下楼去问小区保安。保安告诉我,真的有一条小白狗,很可怜。”李蔷一听急坏了,连忙四处寻找,最后在一个墙角找到了那条瑟瑟发抖的小京巴。“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觉得它在等我,我买了白斩鸡喂它,看着它狼吞虎咽,第一次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
李蔷当时正在考虑开一家外贸工厂,小京巴“青青”的出现,更坚定了她的想法。“父母不让我收养这些流浪狗,但有了工厂,我就可以把它们养在厂里。”一年之后,李蔷的厂里又多了一只小黑狗。再后来是流浪猫“小咪”、工地上收留的“灰灰”……一发不可收。李蔷发现,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与流浪猫狗的偶遇。
每一个名字背后
都有故事
李蔷的生活很简单,不追求名牌,用的手机也是最普通的。在她的包里,没有化妆品,只有火腿肠——这是她碰到流浪狗时,诱惑它们的法宝。每带回一只流浪猫狗,她都要为它们体检、打针、看病、洗澡、剪毛、绝育。仅这些,这些年她就花去了数十万元。
2年前,她的服装厂生意不景气,朋友告诉她,开饭店有助她收养更多流浪猫狗,一是有流动现金,方便她随时带猫猫狗狗去看病;二是有免费的食物,每天多出来的饭菜,都不会浪费。李蔷一听就动心了,她抵押了两套房子,还借了高利贷,开了第一家饭店。
12只流浪猫,12个名字,几乎每个名字都蕴含了它们与李蔷之间的故事。“‘花花’‘园园’是兄妹俩,我开的饭店装修时,它们躲到了饭店里最大的一根大理石柱里,工人们没留意,柱子封了后才听到里面有猫叫声。为了它们,我让工人把那个15万的柱子砸了,因为饭店叫‘李家花园’,所以叫它们‘花花’‘园园’。”
同样的,“扣扣”是做服装生意时,去城隍庙采购扣子时收留的;“庙庙”是一家尼姑庵收养的流浪猫,因为不能养下去了,被李蔷“过继”了过来。这些皮毛光鲜,仪态悠闲的小可爱,谁都会喜欢。但不是每个人都肯在它们最污秽,最可怜时伸出援手。2008年,李蔷的一个朋友养的3只牧羊犬得了严重的皮肤病,想要扔掉,李蔷接收了过来。
参加“梦想秀”
想唤起更多爱心
最近,李蔷报名参加了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
李蔷出身京剧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虽然没有专门练过,但也颇有底蕴。为了自己的猫猫狗狗们,她找到父亲的朋友“紧急集训”,然后借了戏台,穿上戏服,上了浓妆,唱了一段《新贵妃醉酒》。“我之所以这么渴望走上那个舞台,是希望能在那里说一说我的梦想。”李蔷说,我想唤起更多人的爱,珍爱这些人类的伙伴;我更希望借这个舞台,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得到更多帮助,建一个专门收养流浪猫狗的乐园。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