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保卫战》拍摄片场。
记者 石 月
著名编剧钱林森的代表作品《大宋提刑官》以曲折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让观众欲罢不能,以丰富想像和澎湃感情取胜的钱林森在接到为长沙会战编写剧本时犹豫了:三次长沙会战,这是一段在历史上不能磨灭的重要战争史,作为编剧,最擅长的是“编”,而面对这样实打实的史料,编剧出来的成果,很有可能会引发歧义,更有可能会遭到史学家“拍砖”。
但是跳出单纯的战争,长沙会战背后的宏大历史吸引了这位编剧的兴趣。两个星期内,钱林森读完了三百多万字的史实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仿佛就生活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呼吸;而那场战争中的众多小人物,也不约而同化身为小警察“李本忠”,“蹿”到他面前。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钱林森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个跨越三次长沙会战的剧本,相对于一般历史战争题材剧本耗时两年以上,这一次创作时的流畅,让钱林森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昨日,钱林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坦言“现在,我的工作完成了,接下来就交给导演和演员们,等电视剧播出以后,到底好不好,由观众说了算,尤其是湖南的观众”。
战争戏要保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长沙晚报:此前您曾经表示写这部戏的原因,是因为宏大的背景?
钱林森:因为我以前没写过战争戏,所以和光传媒董事长罗浩找我来写这个戏,我并不是很愿意接,我怕写不好战争戏。回来我一口气看了300多万字的史料,看的时候感觉到里边有东西好写,长沙保卫战背景非常广阔,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想像,创作欲望烧起来了,我就说试试看。我对这场战争的时间节点特别感兴趣,它贯穿太平洋战争爆发、欧战爆发这些大的历史背景。三次长沙保卫战,改变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地位,这一点如果挖掘出来,将不同于以往小格局的战争戏。这是我真正感兴趣的。
长沙晚报:您的作品《大宋提刑官》非常著名,其中扣人心弦的悬念也让观众欲罢不能,而面对长沙会战这样的历史题材,如何出彩?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写出故事性?
钱林森:我开玩笑地说这部剧是“伪史剧,伪文艺”,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从逻辑上发展起来的。比如说薛岳有很多虚构的戏,但是符合性格逻辑的;李本忠是我们虚构出来的,但也是从那场战争的逻辑上,符合历史情境的氛围下,做艺术虚构。如果没有艺术虚构,就找不到它的艺术张力,所以史实跟这部戏还是不一样的。
长沙晚报:有读者来电反映,看了剧本以后,发现剧本更像是戏说,而不像是历史剧,您怎么看?如果有异议,是否还有存在修改的余地?
钱林森:我已经做出了修改,前后修改了4次。一开始他们有根据史料的质疑,这就是社会学与人文学的冲突所在。社会学关注这场战争烧了多少房子,死了多少人,我们人文学关注这场战争给人精神上带来了什么。我们那么多历史剧,为什么没有请历史学家来写剧本呢?因为史实和戏剧还是有差距的,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来写,那爱看电视剧的观众也会不满意。我也不能完全不理会这种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已经做了比较大的修改。
我当时不想接这个任务,这也是一个因素,怕以后可能引起歧义。我情愿去写《大宋提刑官》,至少不会引起歧义。但是只要大的历史背景是对的,就不要太较真儿了。后头接了,的确是被史料上记载的那些战争细节感动了,我克制不住了。
结婚送红漆马桶,这个桥段是我想的
长沙晚报:在剧中,小人物“李本忠”结婚时,亲戚送了他满满一红漆马桶装的槟榔,这个情节怎么来的?
钱林森:这个情节是后来加进去的。有一次我去湖南长沙,制作公司请我吃饭,他们嘴里都在嚼着什么,还让我试试。我以为是口香糖,嚼完了之后,一下子就心跳加速,汗流浃背。后来我才弄明白,这是槟榔。这个在湖南那么普遍,我就想加在戏里面多好啊,就放在“李本忠”身上了。槟榔是湖南元素,我觉得湖南人都好这个。嘴边特别有肌肉,也是嚼槟榔嚼的,希望湖南观众看了亲切。红漆马桶我小时候知道,结婚了送这个,里面也放红鸡蛋,后来我问了你们本地的文化专家顾庆丰,他说这个好啊,他能接受这个桥段。
长沙晚报:作为一个浙江人,搞清楚湖南的地名对您来说会不会特别困难?
钱林森:我看的资料本身就是湖南的,所了解掌握的史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湖南特色。看完后,我一下子好像感觉到自己都变成了半个湖南人。我在网上特别在意湖南的东西,哪怕是山海经,只要牵涉到湖南,也会看一点,甚至湖南的民间诗集都看,这都是当时恶补的,能用的就用。有一段时间,我让他们找了地图,那个地图很小,拿了放大镜看了很长时间,地图上的地名,战争年代的地名和现在相差很大,原来的和现在的都不一样了。
张丰毅就是我心目中的薛岳
长沙晚报:薛岳被称为“长沙之虎”,也有“战神”的美誉,当初写这个人物形象时,您心里有想到是张丰毅来演吗?
钱林森:张丰毅来演薛岳我比较满意。我第一次在片场看到他,他就拿着剧本问我:“钱老师,这条江在长沙的南面,说日本鬼子从江的北面来,这里不妥。”他非常认真,很值得敬佩。
长沙晚报:以长沙观众熟知的文夕大火为例,文夕大火这段是怎么写的?
钱林森:在史料的基础上,我按照一个电视剧的规范,来做一些节奏、人物色彩上的调整,做这么一些安排而已。我最终还是选了这个版本(张治中的部下慌神,火烧长沙城,烧了两天两夜),我根据这个线索推断来写。蒋介石确实埋怨过张治中,说他放任了下属,我觉得这是一个线索,根据这个线索,我推断,我所看到史料上的这个版本是比较真实的。我不可能代表观众去认可一个东西。包括蒋介石道歉,都是我从史料上看到的。
一场战争,死了十万人,任何史书都无法完全记载,任何史料记载的,都是历史框架,我们要把框架里的血和肉填满,我们要把一个干瘪的历史框架填充血和肉,以及灵魂的搏斗。我希望在观众眼里,也是这样的感觉。
片场花絮
张丰毅背台词 走路都念念有词
石 月
在湖南第一师范探班《长沙保卫战》的拍摄时,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张丰毅,与其说是接触,还不如说是观察。因为他从头到尾,戴着眼镜,一直在看剧本,和旁边的演员佟瑞欣反复对剧本,间或拿着保温杯喝口水。包括从休息室走到片场这短短的一段路上,他都念念有词。他从记者身边走过时,个头很高,至少1米8,能听得见他在默念台词。当然,这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一个效果——镜头开拍时,张丰毅的戏,一遍过。
自从本报刊登《长沙保卫战》缺群众演员的报道之后,不少读者致电本报咨询,副导演金明也告诉记者,他每天接电话接到手酸,虽然一遍遍跟读者解释他要找什么样的演员也并不嫌烦,但是最终能够参演的读者,还是微乎其微。金明一再重申:一定要有一定的演戏经验,至少面对镜头,不要害怕。请感兴趣的读者将个人简历(包括身高体重兴趣爱好,以及是否有演出经验等介绍随自己的近照)发送至cswentibu@126.com这个邮箱。
探班《长沙保卫战》系列报道③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