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杜晨晨离开方队前发言。 杨德泉摄
老战士杨博正在向新战士传授升旗要领。 刘平摄
上等兵赵凯峰在擦马靴。 刘平摄
即将退役的老战士积极参加献血。
下士班长宋瑶瑶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新闻背景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到了一年一度老兵退伍的季节。
收拾行囊,脱下军装,告别军营,这是许多军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一刻,那种对军营、对战友依恋惜别的情感交集,每个人都在用心体会……军营生活的结束,也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们衷心祝愿退伍老兵们一路走好!
地处京畿边陲群山环绕的北空导弹某营,复退老兵们喊响“向我看齐”口号,深入开展“传好手中绝活,站好最后一班岗”活动。虽然,老兵们在部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但他们努力以实际行动为部队建设再贡献一份力量,传绝活、抢重活、守岗位、尽职责,所有老兵热情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没有丝毫松懈。该部教导员张学红介绍说:“工作干劲不减、标准不降,一直是我们的老兵多年来保留的传统。”
【人物档案】
靳港涛,33岁,河南临颍人,1996年12月入伍,四级军士长,先后担任发控技师、班长,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
宣布退伍命令前,我还是一个兵
11月8日部队转入一等战斗值班,靳港涛戴上手套、扎上腰带,带着自信有条不紊地下达着号令。
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靳港涛检查兵器,核对参数,按部就班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月底宣布退伍命令后,靳港涛将离开部队,这可能就是他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大型任务了,“在宣布退伍命令之前,我还是一个兵,任务就是要保证好兵器的状态。”16年来,他自己也记不清楚这是第多少次下达作战号令,对兵器进行彻底细致地检查。面对即将结束的军旅生涯,靳港涛说:“我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只要在部队一天,我就会履行职责,站好每一班岗,给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人物档案】
曹琳琳,25岁,河南偃师人,2004年12月入伍,中士,红旗车驾驶员。
在位1分钟,干足60秒
“身穿一身绿,胸戴一朵花,手拎一个包”,这是战士们对退伍情形的描述。虽然每名士兵在参军之前都清楚自己始终会有离开部队的一天,但当这一天就要真正来临时,大家表现出来的,还是对部队生活的不舍和眷恋。曹琳琳很喜欢部队生活,因为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在部队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终生受用不尽。
8年的军旅生涯匆匆而过,曹琳琳已由原来稚气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其中有苦也有甜。和平年代用生活中最朴实的点点滴滴浇灌起来的战友情谊,成为曹琳琳最不忍离去的理由。把8年的军旅生涯概括成一句话,他说:“当兵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部队是个有血性的地方,人这一辈子能来体会一下是很幸运的。”
【人物档案】
胡棚,23岁,湖北枝江人,2010年12月入伍,上等兵。
军人,永远的荣耀
棱角分明的军被,给人以阳刚充溢的美感;摆放有序的生活用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舒畅;威武雄壮的队列,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朝气,退伍在即,但军人风貌依旧。胡棚说,尽管就要脱下军装,但这只是他人生一个新的开始,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把军人的作风和训练的热情带到工作当中去,让大家知道我们军人都是好样的!
参军入伍,热血青年立志筑牢祖国钢铁长城;告别军营,铮铮男儿满怀豪情续写人生新篇。即将退伍的老战士们十分珍惜军旅生涯的最后时光,他们精神思想不松、工作干劲不减、生活作风不散,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为祖国、为人民、为首都站好最后一班岗……王俊强 刘贺 张鹏
国旗情怀已融入生命
刘平 杨德泉
“争取最后一个下方队”
离别,总有太多不舍;离愁,总有感人的超凡行动。
银杏叶泛黄的时节,国旗护卫队满服役期的老战士面对朝送暮迎的国旗和朝夕相处的战友,自觉将依恋与不舍之情化作勤勉工作和无悔奉献的强大动力,自觉站好最后一班岗,发挥最后一份热,在老战士队伍中掀起一股“弘扬传统,奉献警营”热潮。
“争取最后一个下方队”
——坚强意志源于崇高使命
“正步走!”
11月21日清晨7时许,天安门广场上寒风凛冽。伴随一声清脆口令,国旗护卫队官兵步履铿锵地跨过金水桥。
老战士杜晨晨曾经千余次伴随日出,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今天,对于他来说,却是最不平凡的日子——这是他最后一次担负天安门广场升旗任务。
一阵狂风刮来,他感到整个排面都在晃动,双手已经冻得失去知觉,枪管结上了白白的霜花。突然,一滴晶莹的液体在他面前飞舞。那是前排战友常超眼中飞出的泪珠,瞬间吹散,化作冰晶雾露。
6分钟后,升完旗,官兵归来走过端门时,厚重的端门已经被风“关”上了。带队干部刘双林喊了一声“立定”口令,说:“有的同志今天是最后一次升旗,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眼你们的哨位吧!”
杜晨晨转回身。远远的,五星红旗正迎风招展。
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方队里远眺国旗。他哭了。像是某种约定,战士们也纷纷落下眼泪。
“迎着东方的晨曦,怀着赤诚的敬意,伴随庄严的乐曲,我们升起了国旗……”官兵们边行进,边唱队歌,曲调高亢。
7时20分,队伍回到营区。杜晨晨走进宿舍,换下礼宾服,叠好,上衣在外,裤子在内。然后,双手托着礼宾服走到队伍前,郑重地交给新战士谢顺顺;转体,向官兵敬礼。
这是国旗护卫队重要的交接仪式。
“升一次旗,就少一次机会。我一直在努力,争取最后一个下方队。”杜晨晨深情地说,新战士接过老战士的枪,是国旗护卫队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源泉。
“我们经常讨论,为什么会不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留恋?原来是付出太多,国旗情怀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命。”上等兵王方清楚地记得,7月21日下午,北京下起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雨幕遮蔽天空,黑得像深夜。
降旗前,带队干部彭凯问队员:“你们是谁?”“我们是‘国旗卫士’!”“你们在干什么?”“护卫国旗,重于生命;护卫国旗,壮我国威!”官兵站在雨中,豪迈的回答响彻云霄。
队伍跨过金水桥时,官兵们才发现,广场上居然聚集着不少观看降旗的群众。人们纷纷收起雨伞,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军人万岁……”
这一刻,官兵们被震撼了,完全忘却了自我。32个人,一致的步伐,连溅起的水花都是一条直线,无比壮观。
这一刻,官兵们体会的不是付出的艰辛,而是护卫国旗的崇高与神圣。
“不让军旅生涯留遗憾”
——不懈追求成就壮美人生
“指导员,我马上就要复员了,让我再上一次方队吧。”
21日中午,上等兵赵凯峰缠住队长王东,要求担负一次升旗任务。
队长不置可否地说:“得听医生的,看你的身体是否允许。”
说起赵凯峰,战友们都很惋惜。那是去年10月份,赵凯峰刚下老连队不久,一心要求上进的他,泡在训练场拼命训练,感冒了也不说,直到发烧住进医院,查出肺病。为了让赵凯峰早日恢复健康,中队组织训练和执勤都不安排他。这可急坏了他,感到自己像一个外人似的,与战友合不上拍了。
夏天,方队官兵每天3时起床训练,赵凯峰一边清扫操场,一边眼巴巴地看战友们训练。在他眼里,战友们的动作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舞蹈。
赵凯峰入伍前在邢台师范学院读书时,因为体育成绩突出,多次在邢台市篮球比赛中夺冠,还代表邢台市参加过省里比赛。当新战士时,他也曾因为训练刻苦,与战友们一起参加师里军事比武夺取第一名。今年8月份,他还带领战友们参加支队“卫士杯”篮球赛,为中队夺取第一名的好成绩。
然而,赵凯峰一直引以为傲的身体素质,这一次却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既然训练搞不了,他主动申请上监控哨和加强哨,积极帮助班里打扫卫生。十八大期间,他每天5时起床,到炊事班清整卫生,一忙就是一整天。平时,他偷偷地给自己“加小灶”,每天坚持做俯卧撑,练冲拳。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掰手腕时赢了战友。
处处都想争第一的赵凯峰,如今依然在为上方队参加一次升旗而努力。
在国旗护卫队,有一种战士是“绿叶”,始终默默无闻地给“红花”当衬托,他们无怨无悔,勤勤恳恳。他们笃信:不管有多苦、多累,有多少伤痛,也决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国旗精神。
上等兵任伟方由于任务需要,当新战士时被调到新战士连负责后勤工作,一心想进方队的他,错过了进方队的最佳时机。今年8月份回来后,他与20余名新战士一起,每天晚上到营区门前的中轴线上,加班加点地训练。他说:“担负过升旗任务,回家乡后有人问起,可以自豪地说,‘我在国旗护卫队当兵’。”
像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一级士官毛奕,当兵前3年一直在文书岗位上工作。进入方队后,初上训练场,接受超强度的训练,脚腂和左膝半月板扭伤,肿得像馒头,再也没有机会上方队了。眼看就要复员了,他把内心的伤感化成拼命工作的动力。他说:“我不愿让自己的军旅生涯留下太多遗憾。”
“不让优良传统失传”
——炽热情感化作工作高标准
作为十八大安保主战场和主力军,国旗护卫队的官兵都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老战士们改变往年离别时为中队购买洗衣机、笤帚、拖把等传统,而是积极为新战士传经送宝,让中队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护卫队营院前的一棵老槐树下,吊着一根长3米、直径5厘米的钢管。一级士官杨博每天都要在这里教新战士李明奎和李志浩练习升旗动作。
杨博是方队升旗手,官兵俗称“撒旗”。“撒旗”讲究的是力度和方向。为了练好撒旗,杨博跟随老班长高红甫练了五年。现在,即将复员的他,把接力棒传给了新战士。每次升降旗前,他还带领新战士到国旗基座下的更衣室,教新战士操作电机,指导他们熟练掌握升旗时机。
新战士徐望重洗衣服时,在盆里撒上洗衣粉,把衬衣在水里搅和一番就完事。老战士常超及时过来,手把手地教他在袖口和领子部位抹上洗衣粉,将袖口和领子对折起来搓揉,用刷子刷,直到清除掉污渍。擦马靴时,老战士们会教新战士先清除掉马靴上的灰尘,然后上油,在太阳下晾晒除潮,待马靴吸收油脂后,再用棉质旧手套打光。
在国旗护卫队,处处都是传承优良传统的课堂和舞台。这里的每一项传统,都是一代代官兵升降旗和执勤生活的经验结晶。
新战士齐晓光熨衣服不在行,老战士张自轩自告奋勇地教他在衣服上垫上毛巾,匀速熨烫。在洗漱间,负责烘干机的老战士张晓磊正在教新战士王荣如何使用烘干机,他一遍遍地嘱咐:“使用前要打开抽斗,把里面的脏东西清理掉;每使用3次,就要给轴承打一次黄油;温度要控制在70摄氏度左右;10件衣服烘半个小时就行……”
“为什么我的眼中总是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诠释了这座警营里缔结的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据悉,进入老战士复退期,支队大力开展为老战士办实事活动,组织老战士参加体检,多方联系驻区用人单位到部队举行招聘会,组织满服役期老战士到北京市景区游玩,不断激发广大老战士奉献警营的热情。
现在,国旗护卫队的老战士们不仅向新战士传授各种技艺,还充分利用中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政治优势,大力宣讲革命优良传统,不断激发官兵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战斗精神和高昂士气。
带着仪仗兵风采踏上新征程
周景红 程锋
冬日清晨,天刚放亮。呼啸的寒风中,他像往常一样站在队列前面跑操,几圈过后身上已是热气腾腾。
他叫宋瑶瑶,三军仪仗大队四中队一名即将退役的下士班长。在我国唯一一支国家级仪仗司礼任务部队服役的5年里,他先后参加了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升旗、2011年委内瑞拉独立200周年阅兵庆典在内的重大任务100多次。
早8时,仪仗兵们准时走上训练场。宋瑶瑶军服笔挺,皮鞋锃亮。由于近期有仪仗司礼任务,大家伴着嘹亮的国歌声开始了紧张的合练。虽然是大队唯一一名士兵“四会”教练员,但是作为一名即将退役的士兵,宋瑶瑶此时只能帮助战友们纠正动作。“真想再上迎外场!”宋瑶瑶话语中满是对军营的不舍。
2007年底,宋瑶瑶来到军营,迄今刚好5年。“头型不正别针子、腰不当家背棍子、脚腕无力踢石子……”在三军仪仗队,人人皆知这个“十子歌”。其中的每一个“子”,宋瑶瑶都品尝过。付出就有收获,不少人目睹过宋瑶瑶的风采后感慨:“宋瑶瑶往那里一站,就让人感到提气,让我们为祖国有这样优秀的军人感到骄傲!”
忆起5年间的经历,宋瑶瑶既骄傲又兴奋。2008年8月,北京大学乒乓球馆,宋瑶瑶担任奥运会升旗手。当中国选手包揽前3名,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冉冉升起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2009年10月,国庆首都大阅兵,他和战友一起,昂首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临近退伍,中午休息时间,宋瑶瑶没有躺在宿舍午休,而是拿起扫帚,仔细清扫起大院的落叶。“‘献身仪仗、为国争光’是三军仪仗队的队训,我现在抓紧点滴时间,为战友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在为祖国服务!”宋瑶瑶边扫地边说。
谈及未来的出路,宋瑶瑶一点也不担心。这些年,三军仪仗队非常注重官兵的素质培养,先后组建了文学创作班、英语培训班、乐器兴趣班等,每年退役的战士都会被“抢”聘一空。截至去年底,三军仪仗队退役兵已经连续7年实现百分百就业。他们有的去航空公司当了空乘,有的去著名企业当上了助理。在三军仪仗队的这5年,宋瑶瑶还练就了写作特长。中队图书室里摆放的《委内瑞拉阅兵纪实》一书,就是他于2011年参加完委内瑞拉独立200周年阅兵庆典后,组织25名战友一同编写的。
“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不知以后你能否再见到我。未来怎样的时刻,请你记住这首歌,记住我们的梦想从未变过……”熄灯就寝前,宋瑶瑶不自觉地唱起这首《启程》。他说,退役返乡,相当于踏上另一个新的征程。有了在三军仪仗队服役的经历,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