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 名垂千秋--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收复新疆 名垂千秋

2012年11月24日08:24    来源:湖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晚清名将左宗棠。(资料照片)

长沙左宗棠墓。

湘阴县左宗棠故居柳庄。

左宗棠故居一角。

  文/杨梅林

  摄影/本报记者 张京明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称为“西域”,清朝乾隆时将“西域”改名为新疆。

  11月24日至25日,在左宗棠的家乡,湖南湘阴县将举行左宗棠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这位晚清名将为当年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晚清重臣潘祖荫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慈禧太后下谕旨:30年不许奏左。

  光绪元年(1875年),新疆局势严重恶化,此时的左宗棠已经63岁了,该是解甲归田、颐养天年的时候了,然而作为军事统帅,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毅然投入一场拯救新疆山河的伟大斗争。也就被人赞为“从唐太宗以来保卫中国疆域功劳最大的人。”

  1

  晚清边疆危机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与多国接壤,是我国西北部的门户,也是我国同欧洲和阿拉伯各国交往的陆路通道,且少数民族甚多,物产极为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世纪7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时期。美、日、英、法、俄等国都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其中新疆危机是边境危机的重中之重。

  浩罕汗国是邻近新疆西部的一个中亚汗国(18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的封建汗国)。沙俄军队入侵后,政局混乱,其军事首领派遣部下阿古柏同布素鲁克一道,于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带着68名亲信随从越过边界,进入我国南疆,得到大批浩罕籍商人的拥护,在他们的拥戴下,次年二月阿古柏强占喀什噶尔城,接着,又攻入英吉沙尔。同治九年秋,攻占达坂城、吐鲁番和乌鲁木齐,袭取玛纳斯后,已把新疆的大部分地方侵占了。阿古柏在他占领的地方建“哲德沙尔汗国”(意为七城之国),使当地各族人民大批沦为农奴或奴隶。对新疆人民进行极其野蛮的殖民统治,使各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俄国和英国是争霸世界的两个殖民大国。它们在新疆的争夺,更是剑拔弩张,早在1865年6月,俄军就占领了浩罕的塔什干城,迫使浩罕成为它的附庸,次年俄军占领撒马尔罕城,1867年,沙俄在塔什干城设立“土耳其斯坦总督府”;英国自从征服印度后,对喀喇昆仑山北面的中国南疆地区垂涎三尺,从1865年起,就多次进入南疆活动。阿古柏政权在南疆出现,自然引起了俄、英的极大关注,它们都力图把这个政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把整个新疆从中国版图上分裂出去。

  俄、英侵略者插手新疆,使其局势更为严峻,沙俄为了执行它的“南下”国策,早就想控制新疆,与英国争霸中亚,1871年,借口新疆局势混乱,妨碍它的边境安宁,直接出兵伊犁。妄图以此为据点,进而占领新疆北部。次年它又与阿古柏达成《喀什噶尔条约》,将势力发展到南疆。1873年以后,英国也加紧了对阿古柏伪政权的拉拢,给他提供军事援助,将自己的势力向南疆扩张。

  阿古柏对新疆地区的侵占和俄、英对新疆的分割与争夺,使我国西北边疆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

  2

  一年半收复失地

  左宗棠素以诸葛亮为楷模,而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来说明当时新疆和整个国家的形势是毫不过分的。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这时的中国甚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左宗棠不顾年事已高,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承担收复国土的重担。清廷于1875年5月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由此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途。

  进军新疆是十分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别人都不愿去,不敢去;左宗棠对此是有充分的认识的。他承担起此任务后,立即着手准备进军新疆的各项工作。首先是调兵遣将,对各军将领作了重大调整,对部队进行整顿集训,裁冗留精,严明纪律;二是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三是筹饷、运粮,军屯、民屯并举;四是改进武器装备、增设炮兵。

  1876年3月,左宗棠由兰州到达肃州,指挥大军出关。当时的兵力6~7万人,与阿古柏叛匪军的势力旗鼓相当。

  西征军于1876年8月开战,至1878年2月胜利收复新疆,历时一年半,“为时未满两载”。即第一阶段收复阿古柏占领的北疆,第二阶段突破阿古柏所依仗的天山防线,歼敌万余人,消灭阿古柏主力,打开了通往南疆门户,取得了收复新疆的决定性胜利,最后阿古柏兵败服毒自杀。

  第三阶段收复南疆。沦陷达13年之久,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除了西北部的伊犁地区外,已全部回归祖国的怀抱了。当时舆论评价如此大的战绩“乃周秦汉唐所未有。”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敌方手中收复这么一大片沦丧十余年的宝地,用兵如此神速,实是史无前例。

  3

  抬棺收复伊犁

  新疆收复后,沙俄仍拒绝交还伊犁。1878年6月,清廷派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左侍郎崇厚为全权大臣赴俄谈判。第二年10月崇厚在沙俄的威逼和愚弄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沙俄虽交还了伊犁,却割去了伊犁以外周边的一大片领土。伊犁的险要尽失,成为三面受围的弹丸孤城。消息传来,全国舆论鼎沸,强烈要求改约并惩办卖国贼崇厚,迫使清廷拒绝批准条约。

  在此关键时刻,左宗棠上书清廷,提出用外交和军事两手对付沙俄,但立足于“战”,他称:“不用兵威”,无以结果,决心以武力为后盾,支持外交谈判,方可成功。

  1880年,年近七旬的左宗棠再次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统筹新疆军务。为了收复被沙俄占领的伊犁,为有利于就近指挥,他从甘肃西部的酒泉移营,率亲兵出嘉峪关,前往新疆的哈密驻扎坐镇。他拟订了一个分三路出击伊犁的作战计划,准备了参战部队共约五万余人。临出发时,他让亲兵用马车拉着一口黑漆棺材随行,以示出师的决心,他庄重地告诉部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成功,便成仁。

  主帅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大大激励了全体将士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西征大军对伊犁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

  与此同时,清廷改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为驻俄公使,赴俄交涉改约。曾纪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谈判桌上义正词严、唇枪舌剑,经过6个月的笔舌辩论,终于使长达10年,悬而未决的伊犁争端得到解决。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为祖国争回了一部分领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有一位英国外交官评论说:“中国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曾纪泽改订崇约,这除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个人的外交才能和机智外,更重要的是左宗棠的军事部署,向沙俄示以兵威,有强大的军事势力做坚强后盾。没有左宗棠亲赴新疆于前,就不会有曾纪泽改订崇厚条约于后。收复伊犁,左宗棠功不可没。

  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左宗棠以一片赤子情怀向朝廷提出在新疆改革军府制度,建立行省、郡县制度的主张。1884年,清廷在新疆设行省,从此揭开了新疆建制史上的新篇章。这对于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加强西北边防、促进新疆建设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4

  英雄壮举彪炳史册

  左宗棠青壮年时期长期在乡村当教师。后来飞黄腾达,当了20年的巡抚、总督、钦差大臣,拜相封侯,位极人臣。可以说,名誉地位都已到了顶,在近古稀之年出征新疆,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他说,沦陷的新疆,决不能不管,否则,后患将不堪设想。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负有守土之责的大臣,如果置身度外,其心何忍?

  左宗棠未出山前,曾以诸葛亮自比,他说自己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1850年1月3日林则徐在临终前与左宗棠有过一次深谈,也是两人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见面,林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林则徐对左宗棠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林则徐亲自手书写给左宗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后左宗棠一直以这一名句勉励自己,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

  左宗棠在那种以“引边荒艰巨为己任”和“雄师亲驻玉门关,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反侵略思想指导下,力排众议,独任其难,不顾征途万里,天山戈壁阻于前,明枪暗箭国贼权奸谗于后,毅然率兵出关,驱兵复土;在西征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用兵如神、速战速决、取得辉煌战果。动员各方面力量,为西征大军筹饷、筹粮、筹运,士饱马腾,后勤先行,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收复伊犁的斗争中,秣马厉兵,舁榇出关,决一死战,迫使沙俄改定崇约。在收复新疆的善后工作中,注重新疆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正如王震将军生前所言:“若不是有个左宗棠,祖国这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公鸡尾巴就给北极熊叼跑了。”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