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南音在时尚文化中“还魂”?--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地水南音在时尚文化中“还魂”?

2012年11月17日14:5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唐健垣做的古琴,有枯木龙吟之声 钟哲平/摄

电影《未央歌》光碟

  唐健垣的指甲做琴时不慎挖掉了,贴上了白色的人造指甲。他说,习惯了 钟哲平/摄

另外一截树桩用来做什么,唐健垣还没想好 钟哲平/摄

五桂堂刊刻《客途秋恨》单行本封面

现代舞《迁界》海报

澳门茶馆中的地水南音(图片来自澳门驻京办微博)

唐小燕(右二)表演后和听众合影。左二为邝保威,右一为许鞍华

▲倾尽家财拍地水南音电影的香港独立电影导演邝保威

▲唐小燕在时尚酒吧唱地水南音

电影《未央歌》拍摄现场

澳门邮政局发行的南音邮票

  羊城晚报记者 钟哲平

  失落的岭南绝唱———地水南音,化身为时尚文化中的各种艺术形式,绵延余韵,成为潮人“怀旧”的符号。这是它重生的曙光,还是回光返照?

  产生于清代、盛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岭南说唱艺术地水南音,已在其原生地珠江三角洲成为绝唱。幸得港澳戏曲及学术界,仍有几个痴人,执着地挽留着这门珍贵艺术绝尘而去的脚步。在他们的努力下,地水南音以不同的形式“还魂”于时尚文化中,成为潮人“怀旧”的符号。南音一响,天地苍凉,闻者孤寂。喃喃自语的清音,如我们感官中最后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现世的烦嚣。

  化身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地水南音碎片,是这种艺术重生的曙光,还是回光返照?任何一种艺术的兴衰自有其势,非一时一地人力所能扭转。我们只希望地水南音的余韵,还能再唱久些。

  直达心底的弹唱

  现代舞是身体解放程度极高的艺术。舞者的身躯是盛载与封闭“自由”的容器,滴水不漏地带到舞台上,在高潮的瞬间释放。眼前的舞者,正用扭曲的身体语言,在黑暗中释放出先人已被遗忘的苦难。

  今年6月,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了香港舞蹈团的现代舞《迁界》。舞蹈讲述了明末清初中国沿海遗民抗清的一段历史。满人初入汉,汉人大批南逃。康熙元年,清政府以“海氛未靖”为由,颁布《迁界令》,江浙闽粤各省沿海居民必须向内陆迁徙50里。沿海民众被迫废田烧屋,十分悲惨。据王崇熙《新安县志》记载,香港迁界,居民“野栖露处,流离日久,养生无计,夫弃其妻,父别其子,辗转流亡,不可殚述”。

  为了镂刻这沉重的历史,舞者以下半身的松、放、扭摆作夸张表现,诠释流民的卑微与挣扎。当舞者将颠沛流离的情绪舞到极致之时,中场休息,舞台上响起清汤寡水的地水南音,如云际飘来。观众从饱满的舞台张力突然浓缩到若有若无的丝丝弹唱,极为震撼,不由屏息凝听,仿佛每一粒音符,都落地有声。

  此时在舞台上演唱的,正是地水南音的守护者、民族音乐学博士唐健垣。他又使出地水南音大师杜焕传授的“口唱南音、左手拍板、右手弹筝”一心三用之绝技,徐疾有致地唱道:“烽烟浩劫,官逼民迁。只因连天战火,祸及沥源。满族君临,将有廿载,遗民志士,到处尚起烽烟。想话反清复明,可惜终难遂愿。苍天唔保佑,正是夫复何言。……划界驱民,转眼八载。异乡流浪,喊苦连天。乱世浮生人命贱!含辛茹苦受熬煎。”

  这是一台史诗式的舞剧,乡愁沉郁,历史往复,令人唏嘘。而序幕与中场的地水南音,诉尽苍黄,直达人的心底。

  演出后,很多观众对唐健垣说,这两段地水南音弹唱,比舞剧本身更令人印象深刻。

  未央歌与未了缘

  现代舞加地水南音,无疑是“极潮”与“极土”的一个大胆尝试。其实只要能打动人,就是好的艺术,又何须贴上标签?

  岭南文史专家冼玉清教授在1947年的论文《招子庸研究》中,引用了英国金文泰爵士在《粤讴》英译本中的序言:“有时一二形容词,令人回忆鲜艳动人之希腊诗。……中国人之心思多在理想或玄学,诗人着力所在,在爱之对象,而不在爱之感情。由此以观,粤讴似希伯来诗多于似希腊诗。”可见粤讴与南音等粤调说唱文学与西方艺术、现代艺术的结合,并不唐突。不同文化中最好的经典,往往是暗通款曲。

  正如唐健垣所说,地水南音本来就是千变万化,灵活生鬼的。它能婉转地生色于其他艺术之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流行乐坛中,陈升的《北京一夜》成功吸收了京韵大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香港歌坛也出现了一首以《南音》为名的歌曲。林夕作词,方大同演唱。“他走在街头,贩卖着他的童梦,喧哗酒家中拥挤的小巷中,他拉着等待着谁为他而动容……”虽然有点语无伦次,也唱出了瞽师卖唱的凄凉。

  在港产电影中,地水南音历来是怀旧的“利器”。只要影片中出现南音弹唱,浓浓的怀旧气息就扑面而来,令年轻观众倍感神秘,令上了年纪的观众看出眼泪。

  除了我们曾提到的《胭脂扣》,用一曲地水南音铺垫了如花和十二少的人鬼之恋,还有许鞍华导演的《客途秋恨》,片尾一首白驹荣的南音《客途秋恨》,将人在异乡、隔代无言的孤独感表现得如泣如诉。

  2009年,香港独立导演邝保威为了“叙述并治疗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与哀愁”,倾尽积蓄,自筹资金拍摄了一部以地水南音为主线的青春电影《未央歌》。影片讲述香港一对青年男女共同寻访行将失落的地水南音艺术,希望拍摄一个纪录片。他们一同穿行于大街小巷,一同沉浸于失明艺人的喜怒哀愁。两人渐生情愫,但因对艺术与拍摄理念的分歧而分开。女孩为了寻找男孩,寻找自己付出心血的作品,在都市与心灵的地图中兜兜转转,最终悟出失落与挽留、理想与追求的意义。

  自筹资金拍电影,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邝保威为何要选择这么“小众”的题材?感性的邝保威对羊城晚报记者说:“凡是与粤语文化有关的题材,我都会死撑!越是流逝,越要坚持。之所以选择地水南音,可能系因为,地水南音是未完的歌曲,而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也有一段未完的爱情。”

  红酒与南音的缠绵

  《未央歌》中的南音师娘角色,由失明人唐小燕饰演。唐小燕也是唐健垣的学生。5年来,她风雨不改,每周到唐健垣的唐艺轩曲苑学习地水南音。唐老师分文不取。他说:“难得她有这份心,将南音继续唱下去。”唐健垣评价唐小燕的地水南音,还有多少“粤曲味”,但她很用心,声音条件也好,有真情。

  “唐老师话你很认真,如今已是香港南音红人了。”羊城晚报记者将唐健垣的表扬转述给唐小燕,五十多岁的她一听,就像孩子般高兴起来。

  “唐老师很严格的,好少表扬人,我好开心啊!”唐小燕的笑声,如她哀怨的歌声一样有感染力。她擅长唱地水南音中的怨曲,代表作是《叹五更》与《李清照》。生存艰难之人,自味辛酸,更珍惜来之不易的收获。唐小燕自幼失明,上学读书,就唱歌给同学听,然后叫同学朗诵课文给她听。毕业后由香港失明人协会安排做了接线生,直到邝保威导演通过协会找到她。她一听说是推广地水南音,表示除了车马费,不计酬劳。电影《未央歌》捧红了唐小燕,雨果唱片公司专门为她灌录了地水南音的唱片。

  邝保威拍摄《未央歌》时,带唐小燕到中环soho区的时尚餐厅Culture Club Gallery取景。餐厅老板Lennon觉得唐小燕唱地水南音的“抒情feel”很适合酒廊呢喃细语、半梦半醒的气氛,于是在电影结束后,不时请唐小燕来表演。这里是香港的潮人区,出入的都是商界精英、演艺明星,还有不少外籍人士。他们拿着红酒杯,听唐小燕唱《叹五更》,听到入定。

  “怀人待月倚南楼,触起离情泪怎收?自记与郎分别后,好似银河隔住女牵牛。好花自古香唔久,只怕青春难为使君留。”如此痴情忧愁的心声,走马观花谈恋爱的现代人,听得懂吗?有客人说,听不懂,但能安抚情绪。

  唐小燕清润阴柔的歌声,如滴落他们粗糙心灵的一滴眼泪。

  历史的无情与无知

  当香港的地水南音在潮人集中地响起时,澳门则以地水南音发展“文创产业”,推动“赌场以外”的旅游文化。在澳门驻京办的官方微博上,就有这样一条广告:“来到澳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水南音是必听之选,这里有合适的茶馆,以贴合地水南音的演奏气质。地水南音是传统广东粤语说唱曲艺之一,与其他同时代的艺术一样,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成为历史的陈迹。”2010年,澳门特区政府成功将南音说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澳门邮政局发行“南音说唱”新邮品,纪念“中国文化遗产日”。

  现代舞、流行曲、电影、酒廊音乐、城市旅游……处处都有地水南音的翩翩衣角。然而对于这些形形式式的南音“还魂”,当事人往往是不自觉的。他们并没有刻意去挽留什么的心态。正如香港传统文化学者、粤剧编剧杨智深对羊城晚报记者说:“流行文化永远在变,他们一会吸收这个,一会吸收那个,与南音会不会复苏其实关系不大。历史是无情的,甚至是无知的,留恋与否都改变不了。”杨智深本人就是一个南音迷,南音唱得极佳,在朋友圈中早有名气。

  杨智深认为,地水南音的动人在其本身“由字生腔”的艺术形式,而不在包装。“这是非常中国的一种演唱方法,尤其是音调多达九声的粤语,本身丰富的声调更能表达这种演唱系统的优势。流行音乐大量采取西方的旋律结构,在演唱方面不讲究字正腔圆,所以在音乐内容上不容易打动我们的内心深处。偶尔听到广东南音,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

  杨智深道出的这一点唱腔本质,或许才是地水南音不绝的希望。南音多元化与时尚化,是集体怀旧潮流的短暂流行,还是传统文化在民间生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可能也在改变着答案。

  钟哲平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