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在西方
吻礼是西方人士的社交礼节,交际场合非常流行。只是不同年资、辈分、性别的人,施吻的部位有所不同。这一礼节多见于相见、别离,遇有喜事、悲事等场合。
一般而言,长辈对晚辈多吻额头,晚辈对长辈可吻面颊;同辈、同性可贴面颊,异性可吻面颊;关系亲密的女子之间可吻脸;男女之间可贴面,只有夫妻、恋人或情人才可吻唇。
法国、意大利及南欧国家尤爱行此礼,而英国、德国和北欧国家,亲吻时显得保守,仅限于彼此熟悉的女士之间及男女之间。法国人不仅在男女间,而且在男子间也行此礼。斯堪的那维亚人一般仅吻一次,法国人喜欢左右各一次,而荷兰人和比利时人常常右-左-右吻3次。
拥抱和吻
社交场合的吻礼多与拥抱礼连接使用,多见于熟人、朋友之间,表示亲密。朋友见面,可能先伸手相握,表示友好和思念。如果仅仅握手,还不能尽兴,可能拥抱,即把自己的右手搭在对方的左后肩上,左手搂抱对方背后腰部,双方的头部及上身向左前方凑近,搂抱在一起,就完成了拥抱动作。但是,如果双方情犹未尽,则开始以自己的右面颊与对方右面颊相贴。关系一般亲密者,只此一贴,就可以了。关系更亲密者,或为了进一步表示友好,可能还要用自己的左面颊与对方的左面颊再贴一次。一般两次就够了。关系最亲密者,往往还要再贴一次右面颊。贴面礼,最多可贴3次,至此足矣。不过,有人在拥抱后,不贴面,而是吻对方右面颊,有时可能还会发出吻的声音,以显示更加亲密的关系。这种礼节多见于迎送宾客以及祝贺、感谢场合。
拥抱礼和吻礼,均是在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实施的,初次见面,不可贸然行此礼。
吻女士手
吻手礼流行于欧美上层的社交界。男士和女士见面,如果女方主动伸手做下垂状,身份高的男士,可将其手轻轻托起,微闭嘴唇轻吻。如果女士不伸手做此姿势,男士则可不必向其行吻手礼。被吻的部位,只是手掌背面、四指第三节的背面,其他部位,如拇指、四指前两节,手掌背部,手腕及以上部位,则是禁区。受礼者,只能是已婚女士。行吻手礼时,如女士身份较高、年纪较长,吻者应略屈一膝,作半跪状。吻礼只宜在室内进行。
吻男士手
西方盛行男吻女手,但未听说也有吻男士之手的礼节。但在中东阿拉伯有些地区曾流行此礼。如过去沙特老百姓见到王室成员,或在王室传统活动中,年轻的王室成员在拜见长辈时,尽管都是男性,也行吻手礼,表示尊敬、忠诚和崇拜。但2005年9月10日,阿卜杜拉国王宣布,除了子女可向父母行吻手礼以外,禁止国民向他或沙特王室其他成员行吻手礼。
吻礼在中国
尽管世界各国礼仪文化互相渗透,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礼节(如握手)已经成为我们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可是,在国外已经流行了多年的吻礼,却始终没有在我国扎下根。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很少能看到吻礼。即使在对外活动中,人们也很少看到我国领导人行吻礼的镜头。不过,有两次例外。
1957年4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访问上海去杭州,他向送行的宋庆龄副主席行了吻手礼。送走客人后,宋副主席的秘书向在场的记者转达了宋的意见:“宋先生考虑,刚刚那个吻手礼在我国还少见,可能引起某些百姓的误解。是否请大家不要用那张照片,新闻里也不要提到此事。”
1974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长沙接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伊梅尔达见到毛主席,按照菲律宾礼节,用额头温情地亲他的手,而毛主席则按西方礼节吻了她的手。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惟一一位让毛主席行吻手礼的外国女性。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