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一贯培养学生好习惯--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30年一贯培养学生好习惯

2012年11月16日15:58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教育过江

  ●普教篇之8

  文/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 喻澍

  图/受访者提供

  一位当了30年小学校长的人该有多老啊?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校长游家水,这位从教30多年的“老校长”看上去一点都不老,因他只当过5年的教师。他的校长生涯前20年在湖北度过,被誉为“湖北大冶教育系统的一面旗帜”;后10年来到广州,默默掀起一场场新潮的“革命”———环境生态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师发展工程等。然而,游家水又深知小学教育做的都是小事,要想培养人才,只有从学生的小小习惯抓起,因为这是人生用不完的“存折”。

  【小档案】

  游家水,湖北大冶市人,现任越秀区署前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等荣誉,发表过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有13篇获全国一、二等奖。

  在30多年的教育教学中,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和谐校园的建设,追随着教育改革的脚步,致力搭建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

  A

  小学校长,一当当了30年

  游家水的教学生涯与众不同。他只做了5年的普通教师,接下来的30年都是在当小学校长,但他从来没有脱离讲坛。

  1976年,游家水高中毕业后就在家乡当起了民办教师,那时民办教师是在生产队里拿工分的,一天3个半工分,工资一天只有3毛钱。五年之后,年轻好学的游家水考到大冶师范学校读书,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中心小学当校长,从此开始长达30年的校长之路。

  “那时候当校长就是把书教好,让学生拿高分,纯属应试教育。”游家水说。1991年游家水调任大冶市实验小学当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成为当地最优秀的小学。7年后,游家水主动要求调往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锻炼,于是他又成为大冶市新街小学的校长,在那里用科研促教师的发展,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很快漂亮转身,成为科研示范校。

  凭着这样的成绩,人到中年的游家水完全可以在湖北“步步高升”,然而,最终他却背井离乡来到广州。这归因于在2000年参加的“全国基础教育千名骨干校长”学习班上,他结识了广州原东山区一位校长,这位校长对广州教育氛围的形容,让游家水很是动心。

  2002年10月,游家水来到环市路小学当校长;2003年五羊第二小学和五羊第三小学合并成东山实验小学,游家水担任校长,在那里的8年掀起了东山小跨越式的发展;2011年游家水又被调任署前路小学校长。

  1983年至今,游家水已是近30年的老校长。谈起这么多年校长的感受,游家水说:“算不上辛苦吧,我这个人也没什么其他爱好,喜欢琢磨孩子,基本上把所有精力都扑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上。”

  B

  好习惯是一生用不完的“存折”

  这么多年来,游家水几乎都在跟小事打交道,因为他觉得,“小学教育做的都是小事。”而最重要的就是习惯的培养,一个人有好的习惯,那就是一本用不完的“存折”,而小学恰好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这是游家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变的教育追求。

  怎样才算好的习惯?在游家水看来,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规定时间里把事情做好就是好习惯。不能该学习的时候玩,该玩的时候再来学习。比如一个孩子,早上什么时候起床,起床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种生活小习惯的养成,让家长轻松、老师放心,更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利。

  在东山实验小学,游家水就牵头开展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包括5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自我教育的习惯、自我学习的习惯、生活自理的习惯、自我调整的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在学校开展一段时间后,很有成效。

  游家水说:“学生放学后,养成了第一时间完成作业或者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的习惯,迟交作业的学生少了。” 在他看来办事拖拉是一种不良习惯,家长陪孩子做作业这种习惯也是不可取的。

  在“自我评价的习惯”培养中,游家水希望孩子们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扬长就会越扬越长。“尽管小学教育做的都是小事,但这些看似的小事,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却影响很大。”这是游家水的肺腑之言。

  C

  倡导孩子学粤语诵经典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游家水看来即使到今天依然如此。“我认为小学生还是要有规则意识,当然不是说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式。”游家水坦言。

  多年的办学经验让游家水明白,在家里一两个孩子,再怎么调皮捣蛋,都很好管理;但在学校里,上千学生,如果没有规矩那是很可怕的。比如上下楼梯,如果学生随便走,不分左右的规则,那是十分危险的。

  游家水刚到署前路小学就提出“立雅求美,绽放幸福”的发展理念,他要求学生既有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又有对艺术的鉴赏和审美修养,这符合学校的发展特色。这看似离小学生还很远的要求,正在署前路小学悄然实施着。

  署前路小学每年都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游家水期望可以把经典留在校园,他希望那些传统的伦理道德可以洗涤孩子们的心灵。“虽然暂时可能不理解,但通过以后的社会经历,孩子们会理解得到。”

  游家水也告诉记者,虽然孩子们在课堂上要求使用普通话,但他提倡孩子们学习粤语,广东的本土文化不能丢。

  D

  “老校长”总有新潮之举

  来广州之前,游家水是个电脑盲,论文都是用纸笔手写的。然而,到了广州之后信息化教学给他带来很大的震撼,他开始向潮流靠拢,参加信息化培训班,学习打字、上网、做课件等。

  “来广州可以说最大的教育观念的改变,就是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学校。”游家水告诉记者,在署前路小学的这一年,他一直在创造硬件环境———更换学校的投影仪、教学平台,联通校园网络,更新教师的电脑。有了硬件保障,他还组织老师进行信息化素养培训。

  “现在的小孩最大的特点是接受信息的能力更强。”游家水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无法把孩子和网络隔离开来,学校应该要把文明上网,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等从小教给孩子们。

  此外,生态环保教育也是游家水办学的又一新潮之举。“人文环境素质肯定会是公民素质方面的重要内容。从孩子开始培养这种习惯非常有必要。”游家水坚定地认为。

  在东山实验小学,学校斥资购买了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净化雨水设备,厨余垃圾变有机肥设备等,在每个班实施垃圾分类制度,这样的绿色教育相比起扫扫垃圾、剪剪草坪、发个宣传单的绿色教育简直是“小题大做”。但游家水认为这样做很值得。

  据介绍,厨余垃圾有机肥转化设备就放在学校食堂边,外形像洗衣机,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厨余垃圾通过电子发酵,8小时后转化成有机肥。教室的天台上还放置了堆肥箱,学校里所有的落叶、杂草等绿化垃圾,可以制成有机肥来种花,学校从来都不买化肥。

  游家水说,现在孩子们对“垃圾分类”已成为习惯,每个教室都放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放纸类,一个放非纸类。学校有两个地点设有4种分类的垃圾箱,从教室拿出来的垃圾会在那里进行再次细分,废纸和可回收物都可以卖掉,经过分类处理,实现了“大部分垃圾不出校门”。

  “让学生们看得见的方式来进行绿色教育,不说空话,不讲大道理,亲身体验远比说教管用得多。”游家水这样认为。

  E

  新生家长会上

  公布手机号

  让人想不到的是,每一年的新生家长会,游家水都会公布自己手机号码。“不怕家长有事没事烦你吗?”记者问。游家水笑着说,他有规定时间,晚上11点到早上6点半最好不要打,家长们也很通情达理,很少有人骚扰。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家长遇事有诉求的渠道。

  能够解决的事情,游家水都会着手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游家水则会向家长说明,争取帮忙解决。“校长其实就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他说,有些事情,老师是出于关心孩子,家长也是关心孩子,双方误解一经沟通,是很容易化解的。

  即使30年一路风雨走来,“老校长”游家水仍坦言有压力。“现在最大的压力就是校园的安全问题。”游家水说,他首先期望的是孩子能健康成长,然后才是成才。

  游家水说,他最大的压力是学校及周边的安全问题。如果没有外出的工作任务,他都会留在学校,随时注意校园里孩子们的安全,和孩子们一起吃食堂的饭菜,甚至会带着放大镜看这些安全隐患。放学时,即使保安、老师都会出动,游家水有时还是会不放心地去现场看看。“这是一种责任吧,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我就应该对家长和社会负责。”游家水解释道。

  陈晓璇、喻澍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